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谈话》的现实意义

□刘 赞(河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博士)



尽管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重温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对当下的媒体及其工作者切实的教益。
首先是增强受众意识。刘少奇在谈话开头就指出,受众的评判是判断媒体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提示我们,不能把受众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要把受众作为信息传播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来看待,只有重视受众,针对受众的信息需求进行写作,才能真正影响受众。
其次是深入调研,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刘少奇在谈话中指出,只看表面现象,是难以保证报道的真实性的。记者要端正态度,去除浮躁,努力增强理论修养,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通过实地调研,用独立客观的手法进行写作,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再次是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对于这个问题,刘少奇在谈话中多次提及,可见他对此极为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扣准时代脉搏,从社会生活中捕捉“活鱼”,为党的各项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进而增强媒体在公众中的号召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