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20世纪70年代起步,中国环境新闻事业与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主流媒体对舆论导向的引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中国环境报》作为国家级的环境保护报纸,为了更权威地发出强势声音,巩固主流舆论媒体阵地,需要自己的风格。

  一.《中国环境报》风格的形成
  《现代汉语词典》对“风格”的定义,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就新闻学领域而言,一张报纸的风格反映了记者编辑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学识素养。报纸的风格不仅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个性的展现,有利于打造报纸的品牌。对于报业来说,形成为读者所喜爱和认同的独特风格是塑造品牌的根本途径。
  创建于1984年的《中国环境报》始终坚持“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宗旨。198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环境报》银质奖章;1987年,《中国环境报》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的荣誉称号。现在,《中国环境报》的受众群体已由单纯的环保系统,逐渐扩展到排污企业,环保组织,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群。2013年的发行量有望突破30万份,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的一支重要宣传力量。经过新老报人的努力,《中国环境报》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都在长足长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社长杨明森精确地总结了中国环境报所追求的风格。“就是一个字:问。以问为风格的关键词和主题语是,请给出一个问题。” “问”体现了媒体人的责任担当。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由于人类社会的构成个体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人类社会自然发展过程是生物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特有的进步过程,具有在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继起的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外在的客观反映在内在意识的印象与原先固有意识印象会产生偏差,或者是以前无概念体系参照或者是以前的概念认识与现实反映不一致。“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探求愿望,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自我概念意识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追求真理就是在提问与探求答案的循环中不断完善概念认识体系的过程,是维系个人生存和人类社会延续的主观愿望。“问”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答案,而且是要通过完善自身的概念意识达到提高自身的自然适应能力,从而融入人类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意识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环境报》以“问”为特点的风格在提问、追问、反问中贴近群众生活,找寻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话题,报道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引导读者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环境与发展关系,监督排污企业的违法行为。通过提问、追问、反问等环节,透过表面现象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环境媒体可以更好地做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工作。

  二 “问”的风格是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客观要求
  《中国环境报》的编辑记者始终对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杨明森认为,“一张报纸应当追求独立的精神品质,这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自己的办报理念,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风格就出现了。形成鲜明风格,是成熟的表现。” 在风格建设中,《中国环境报》通过提升问题意识,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切实做好舆论监督,努力使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
  1 加强问题意识推动舆论引导工作
  环境新闻需要专业解读,社会公众限于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往往由情绪引导社会行为,这就需要媒体做大量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中国环境报以“问”作为方法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问”达到新闻真实性,避免口号式的环保宣传,真正让公众知情参与而不是盲目参与,进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中国环境报》对垃圾处理问题的系列报道是舆论引导的一个案例。
  提问通常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工作,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度决定的。选择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垃圾处理问题作为系列报道,目的就是为了及时疏导社会舆论。近几年,出于对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的恐惧,居民“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反对焚烧垃圾的思想比较普遍。从北京的六里屯到广东的番禺,反烧浪潮时有出现,很多垃圾焚烧项目被迫停建。一些媒体出于猎奇、跟风的心态,也大量报道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物质,进而加剧了公众的恐慌。鉴于垃圾焚烧有被“妖魔化”的倾向,《中国环境报》的编辑记者们主动地提出问题,刊发“推进垃圾处理尽快破题系列报道”,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引导读者认识到垃圾焚烧的必要性。如;调查性报道《垃圾处理向左向右?》设立了一些问题供读者思考:垃圾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垃圾问题现在究竟处于什么阶段,是“围城”还是“危机”?我们对垃圾究竟了解多少?垃圾的背后存在什么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展现垃圾填埋场地不够等现实困境,最终让读者理解为什么说理解焚烧是最佳解决办法。专题报道《如何看待正在升温的反烧浪潮?》通过引用了环保专家、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的观点,告诉公众垃圾焚烧场与癌症发病率提高之间毫不相关,也呼吁一些媒体应更科学严谨。在系列报道的初始阶段,提问都紧紧围绕主题,从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不断的设问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引导舆论。
  追问就是问出事实真相是什么,这个真相又意味着什么,挖掘事件背后的实质。最初发现的新闻事实线索往往是个体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就事论事只是对当前客观事实的复制和再现。新闻工作者对真理追求的固有本性和职业要求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简单解释。垃圾焚烧引起了一些争议,反烧派也邀请一些专家论证。需要了解真相的群众急于寻求答案的时候,往往会从其熟悉和信任的渠道获取信息,而片面和错误舆论一旦进入群众信任而熟悉的渠道并得到群众的认可,就会形成很难控制的局面。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具有的广泛的时空延展性特征,主流媒体舆论场应当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资源对错误观点进行即时批判。《中国环境报》通过追问和反问来求证反烧派的观点是否正确,最终做出更客观真实的全面报道。特约撰稿人聂永丰、徐海云合写的《科学与事实能否消弭想象与臆测?》指出了公众对焚烧认识的肤浅,通过 “二恶英究竟源自何处?”“关闭的是什么样的焚烧炉?”等问题澄清了一些谣传的有关国外关闭焚烧炉的事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辉的特约撰稿 《应该科学认识二恶英》追问了5个关键问题:什么是二恶英类物质?二恶英类污染源自何处?垃圾焚烧过程如何去除二恶英?拣出塑料就能控制二恶英?如何减少公众担心等。专家们科学地解释了垃圾焚烧不是二恶英的主要来源,还对比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力证集中处理的大型设施能够有效控制二恶英。追问不是要求报人简单地追踪当前新闻事实当事人的一举一动和前因后果,而是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当前社会环境中考察和研究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与作用。追问实现的是对问题的整体性的理解和认识。
  记者们紧紧围绕“问”,用问题引导读者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和垃圾焚烧的真实面貌。这一系列提问、追问的过程就是探求真理、辨别真伪的过程。正是由于对新闻真实性的坚持,《中国环境报》记者编辑对垃圾处理的整体动态的过程报道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在垃圾处理方面很好地引导了公众的舆论。
  2.加强问题意识完善舆论监督工作
  《中国环境报》通过设立专栏与社会公众互动完善舆论监督的新闻职能。比如“落实领导批示,维护群众权益”专栏和“投诉快递”栏目,发表本报记者、环保部门对群众举报案件的调查处理情况并且督促环境违法单位尽快整改;法制版每月公布环境保护部12369举报热线接收处理群众投诉的情况;事件版主要对一些重大环境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追踪报道。《中国环境报》总编室主任黄冀军曾经谈到批评性报道的困难:企业项目方的不配合,地方政府的不支持等等。然而,记者们敢于提出大问题,真问题,敢于对一些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为政策制定、实施和落实提供了素材和决策依据。石化风险报道就是很好的例子。2010年9月份,针对化工石化类企业数量最多、发展势头猛、风险大的问题,《中国环境报》决定进行化工石化风险报道。2010年9月23日《中国环境报》用整版的篇幅刊发了《需要这么多化工石化企业吗?》。
  报道以提问为起点:1.化工石化项目遍地开花,隐藏着多大环境风险?2.产业结构趋同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多大风险? 3.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得了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化工石化企业的重压? 4.战略环评在化工石化企业布局上能发挥哪些作用?四个问题引领公众认识到石化项目的风险,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考虑,得出了局部与整体均衡发展,地方与中央统筹兼顾的规划建议。这四个问题是对中国环境污染现状总体性担忧的提问,是从国家总体资源承载能力考虑的提问。人类遇到问题时的共性是向自己和众人提问,这是搜寻个体认知答案和求助能者的行为。新闻工作者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上面四个问题正好契合了读者需要生态知识和环评知识的心理。
  新闻事实不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累加,追问就是要深刻挖掘新闻事实背后隐藏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记者从“遍地开花”的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趋同”经济内部区域竞争内耗两方面追问深层次探求石化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再从“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细节追问深挖环境污染的根源,提出中央与地方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追问不是要求报人简单地追踪当前新闻事实当事人的一举一动和前因后果,而是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当前社会环境中考察和研究事实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与作用结果,追踪事件背后的真相。文中的追问仅仅抓住发展与环保这个主要矛盾,层层解读,最终达到对环境风险预警的效果。
  反问是新闻事实信息传播的反馈研究,是问我们自己,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或者说,我们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反问是报人与读者思想互动交流的过程,是环境报人自身认识的升华,一方面与基层群众紧密贴近,另一方面,“我要和你不一样” ----不混同于群众的认识水平,通过职业报人的优秀职业素养引领主流舆论潮流导向,达到“巧指路”的效果。报道最终从化工石化企业运转体制和运转机制的弊端入手开出对症下药的良方,即“战略环评”统筹发展。
  通过反复的提问、反问和追问,这篇化工石化风险报道取得了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中宣部新闻局在《新闻阅评》第677期上以《解读典型事件 做好环保文章 中国环境报关注环境风险报道警示性强》为题对报道进行解读。 该稿件还被中央政策研究室《书刊摘报》摘登,认为该文“分析了我国石化企业盲目建设、布局散乱等问题,增加了环境风险和经济运行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环保部领导都先后做了批示。

  三.结论
  报纸风格形成的过程是报社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办报传统以及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一家报纸形成了风格,意味着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趋于稳定,报纸由此拥有了自己的‘身份’。风格是打造品牌的起点。报纸的发展壮大、需要品牌支撑。没有风格、没有个性的报纸,也就没有品牌。” 在30年的建设中,中国环境报人对环境新闻事业的追求体现在不断提问追问中,在问题意识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环境媒体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工作提供了好的模式。


杨明森:《请给出一个问题》序,《请给出一个问题》,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第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第289—290页。

杨明森:《请给出一个问题》序,《请给出一个问题》,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第1页。

王武录:《同研究生谈新闻采写》,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第15页。

陈廷榔:《“问”中求真 “问”出风格》, 《请给出一个问题》,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第3页。

宗建树:《一路追问出精品》,《请给出一个问题》,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第158页。

杨明森:《请给出一个问题》序言,《请给出一个问题》,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