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如何在现行传媒体制基础上构建具有现代传播体系,成为摆在中国媒体前的课题,尤其是非中央级边疆党报,如何依托地缘优势,从区域传播走向世界传播,积极参与构建与中央级传媒相呼应的具有中国气派的现代传播体系,值得思考。本文试以传播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托,从时代背景入手,以新疆经济报的尝试和探索为例,解读边疆党报从区域性传播体系到世界性传播体系的实现路径,并就我国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做出简要分析。
(一)
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强调“空间”概念,而在传播学中,区域虽然仍以“空间”为依托,但其空间内的自然色彩淡化,文化色彩强化。因此,有学者将区域传播中的区域概念界定为:“指一个能够意义共享的空间,在此空间里,人们的文化属性比较相近,生活习惯相对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以突出文化属性划分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不同,并非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相反,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即多元文化可以在同一传播区域中共存。
传媒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传媒业发展水平,因此,构建区域性传播体系,首先要依靠省会城市或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作为传播中心地带,即构建传媒产品生产、加工、集散之中心,将之作为区域性传播体系构建和扩大影响力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依托各种新媒体等各种介质和渠道,将传媒产品向区域内其他地带扩散,直至覆盖整个区域,形成完整有效的区域性传播体系。基于此,本文认为,区域性传播体系在文化属性相近能共享意义的地理区域内,依托中心城市构建传媒中心,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介质,将传媒产品向整个区域扩散,形成的具有一定传播影响力的传播体系。党报构建区域传播体系具有先天优势:一为党报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先天占据中心地域。回顾新疆经济报系的历史,1999年,借债创办《都市消费晨报》。之后,走出乌鲁木齐,创办《北疆晨报》,先后成功联办三家地州党报纸——《巴音郭楞日报》、《阿克苏日报》和《阿勒泰日报》,已成为覆盖全疆领域的传媒集团,为边疆党报走新型发展路线具有借鉴意义。
(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外延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间区域合作新浪潮的推动下,基于经济、政治、环境等内容维度、涉及区域、国家等多层次的新区域主义研究日渐盛行。区域的空间意义在发生变化,甚至两个国家间的两个区域能构成一个跨国经济发展区域。这也为区域传播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区域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冲破原有的区域界限,将传媒产品扩散到他国领域,形成跨国区域传播。为区别于国内区域传播,本文将跨国区域传播称之为“世界传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世界传播有别于全球传播。全球传播与地缘无直接关系,就目前的国际传播形势而言,它是西方强势国家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单向度向全球公众传播其主导和支配的全球化文化 的传播活动。由此,本文认为,世界性传播体系是在区域性传播体系基础上,依托地缘文化优势,向他国延伸构建的传播体系。
在我国,构建世界性传播体系是边疆传媒特有的发展优势。以新疆为例,它虽在我国地图上位于西北边陲,但在世界地图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八个国家为邻,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国家西部战略开发十多年的努力,使新疆政治经济影响力大幅提升;欧亚大陆桥的开辟,更使新疆原有的边远、闭塞的地缘局限演变成了东西通达、全方位开放的地缘优势。此外,从1996年起步发展而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其中的五个成员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个观察员——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都与新疆在地缘上有着紧密联系。发展覆盖中亚区域的世界传播体系,对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意义重大。新疆经济报系亚心网之子网——亚心中亚网,从2000年开通时致力于商贸信息的传播,另一子网也是全俄文商务网站——中国工厂,从2004年起致力于中国企业及产品面向中亚地区的宣传和推介,目前,两个子网已合并为亚欧贸易网,成为重要的面向中亚的商务信息交流平台。
前文提到,区域传播中的区域有一个特质——相近的文化属性,因此,当国内区域传播向世界传播发展时,这个特质依然不能变,因为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建立在意义共享的基础之上。也因为此,世界传播有两大特殊的要求:除了地理上的毗邻外,还要求文化属性的相近度。世界各国发展到今天,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但不同文化之间有时候由于民族、语言等因素存在着相似或相近的历史渊源,这就构成了世界传播的意义共享基础。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省区,也是伊斯兰教广泛传播的地区,其中有6个少数民族是跨国界民族,这些跨国界民族与邻国内相当数量的群体使用同一种语言。这为新疆传媒、尤其是条件成熟的党报从区域传播走向世界传播提供了具有相近编码解码系统的地缘文化基础。2006年,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在吉尔吉斯注册出版中俄两种文字的《吉尔吉斯华侨报》(后更名为《中亚侨报》,后因吉尔吉斯斯坦局势问题暂时停刊),此后又在哈萨克创刊中俄两种文字的《哈萨克斯坦华侨报》,2012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中亚侨报》创刊发行。这两份报纸面向境外华人,在正确引导境外华人对国内事件舆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007年接手承办的俄文《大陆桥》杂志,以中国经济为主要传播内容,辅之以中国文化,主要传播区域为俄语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2012年11月又面向塔吉克斯坦推出塔文《大陆桥》杂志。目前,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十报五刊一网、正在积极构建世界性传播体系的传媒集团。
(三)
西方社会传媒与资本、与市场的不可分割性致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传播的全球化。需要指出的是,传媒产品与其他生产生活领域的产品不同,它本身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植入其中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超越产品本身的影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国家政治力量为主导,借力于其大型跨国传媒公司,加之国家媒体的传播合力,形成了影响甚至能左右全球舆论的全球传播体系。早在2003年,布什就颁布行政令建立了“全球传播办公室(The Offic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以便有效地对外宣传美国的政策和理念。
西方全球传播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带来的对全球舆论甚至对他国内政的影响,引发了政治经济传播学界对全球传播的研究热潮,对信息全球传播带来的国家主权的弱化无不担忧。“国家主权弱化的趋势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权力与权威方面都有体现,除了领土边界之外的所有权力边界都在全球化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虽然从理论上讲,主权国家都有信息过滤系统,能从技术上控制信息传播,但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普及,使得跨越国土边界的全球传播变为既成事实。国家的疆界不再与领土边界高度吻合,主权国家控制本领土之内信息的创造、传播的权力正在弱化。
很多学者和第三世界国家关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诉求一方面是抵制意识形态的全球传播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非西方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传播、传递自身声音的政治诉求。此外,传播技术本身不具有意识形态性,它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既能为西方国家带来便利,也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无论从应对西方国家全球传播的挑战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抑或是传媒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是党和国家对我国传媒做出的战略抉择。
党和国家倡导的现代传播体系应该是一个由各级各类媒体合力形成的的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集群体系。在这个传播体系中,由主流的中央级传媒与地方性传媒组成纵向传播体系,由各种非主流传媒、新媒体等组成横向传播集群,整体体系纵横交错、优势互补。我们看到,近几年来,以央视、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级传媒借数字化转型之机,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积极构建全球传播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于边疆党报而言,建成“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国际一流媒体”,不仅有体制上的局限性,也不是现实国情下非中央级媒体的战略选择,因此,依靠地缘优势,从区域性传播体系跨入世界性传播体系是边疆党报积极参与构建与中央及传媒遥相呼应的现代传播体系的现实抉择。
(四)
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以党报为引领,进行了从区域性传播体系到世界性传播体系的构建探索,成为党报新型传播体系的开拓者,无论对媒体自身发展,还是对新疆对外传播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的探索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提高传播能力”的要求仍有距离,如何进一步提高边疆党报世界传播的传播能力,值得思考。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以经济信息带动新闻信息的传播。目前的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的对外传播,主要以经济信息为主,尤其是亚欧贸易网,是一个商务信息平台。观照西方跨国传媒集团的传播策略,新闻及文化领域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向全球播发新闻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将西方舆论推向了全世界;好莱坞向全球输入其影视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美国文化推向了全世界。这种在全世界发出声音并产生影响力的传播体系正是中国传媒业亟须构建的。
第二,抢占新闻报道先机。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已经在抢占先机方面不再占有优势,很多传统媒体继而转为抢占第二落点,如深度、角度等。但是面对世界传播,抢占先机仍然至关重要。政治制度的差异造成了境外舆论环境与国内的很大不同,在一些重大突发性国内事件中,在境外先于境外媒体发出声音,有助于境外受众及时了解真相并增加传媒公信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中国国家形象。
第三,提高议程设置能力。面对网络新媒体,这是所有传统媒体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对于对外传播媒体而言,这一能力尤为重要。尽管新疆和中亚一些国家具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很强的多元文化包容性,但是文化身份排他性的受众接受特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进行世界传播要学会用文化本土化策略寻找议程、设置议程。此外,在境外,中国崛起威胁论的舆论影响仍有市场,因此,边疆党报进行世界传播首先要去政治化色彩,以文化交流、对话为主,逐渐掌握新闻话语权。
第四,明确目标受众,进行精准传播。新疆及中亚区域,即新疆经济报系正在构建的世界传播体系覆盖范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俄罗斯文化、西方文化都在这里聚集,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基础为标准进行精准的分众传播。
?? “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是党中央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战略抉择,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应首当其冲,但是也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参与方式。首先,出于传媒资源利用和党报所在地的地缘特点,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综合考虑,全国各级党报齐头并进、各自为政构建全方位的现代传播体系,不但为时尚早,也没有可行性;其次,条件成熟的边疆党报可以依托特殊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从区域性传播体系跨入世界性传播体系;再次,内陆省份党报应努力扩大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由此,各具特色的地方党报传播体系和中央级主流媒体形成合力,才能构建和发展面向全世界的现代传播体系,才能真正提高中国传媒整体传播能力。
周鸿铎主编《区域传播学导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页
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页
任孟山:《国际传播与国家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