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正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对于所有媒体人来说,这不仅是首要的必修课,也是打牢新闻传播工作根底的基本功。今天我着重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尽可能扼要、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和精要所在,和大家共同重温这门历久弥新并且要身体力行的功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总的看法,是指导我们从事新闻实践的根本章法。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都会感受到: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典型选择,无论是采集、还是写作,无论是内容编辑取舍、还是版面页面呈现,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规范、标准和尺度问题。新闻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的,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样的新闻观,就有什么样的新闻现象和新闻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之一:新闻、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今年6月下旬至今一直抓人眼球的“棱镜门”事件的连续密集报道,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然而,对这个被抢先列为本年度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的爆炸性事件,各国媒体的报道却大相径庭。美国指责斯诺登的“泄密行为严重危害美国安全,其罪行已构成叛国罪”。欧洲国家“普遍感到愤怒”,直言“美国已经由维护人权的典范演变为无视个人隐私的国家。”多数拉美国家“激起多年来少有的反美浪潮”。俄罗斯的表态耐人寻味,经过反复权衡之后,于8月1日同意向斯诺登提供临时政治避难。我国在充分报道各国官方和媒体对“棱镜门”事件的报道和评论时,外交部发言人只是就美方有人称:“斯诺登居然会选择逃往一个没有网络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国家”的刻毒诽谤,反戈一击说:“事到今日,美方居然还有人讲这些话,真让人感到奇怪。我想奉劝这些人,首先要照照镜子,管好自己的事。”新华社也发表社评说,斯诺登的爆料证明“长期以来试图扮演网络攻击无辜受害者的美国,其实是本时代最大的恶人。”
基于以上征引的部分材料,人们自然不禁要问:为什么同一个事件会有如此不同的报道,还打起一场无休止的“没有硝烟的信息战”。这就凸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个核心观点:新闻、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而且居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前提和首要原理。无论是新闻学、还是传播学,都承认新闻的本原是事实,事实发生在前,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在后,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强调,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或者合理想象来描写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新闻内容真实与否,不仅成为唯物论同唯心论在新闻理论中的分水岭,而且决定媒体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的诚信度。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资讯空前发达、各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的真实性却在不断遭受拷问。失实报道、片面报道、虚假新闻乃至谣言时有发生。仅今年上半年令人汗颜的典型案例就有:“空军停飞让春运”、“中纪委要求高官留学子女回国”、“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人乞丐喂饭”、“天然气将大幅涨价”、“流浪汉因拆迁变富翁”、“北京有人要炸地铁,朝阳警方抓获3人”等等。这些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虚假新闻,或许会一时换来较高的访问量,但失去的却是媒体长远的诚信和声誉。这是一切正直的、有远见的媒体人所鄙夷和唾弃的行为。
新闻、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必然打上倾向性烙印。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同时也是观念的产物。事实本身并没有价值特征,但新闻在报道事实时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价,反映价值观的差异。新闻把报道者的倾向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意见”。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阶层、政党、国家的时候,新闻和新闻事业就必不可免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新闻必须真实,新闻不能脱离政治。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根本分野之一。西方新闻学、传播学者声言,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瞭望者,反映各方面的意见,为全社会服务。这些话语听起来十分诱人,但在现实世界里根本做不到。人们记忆犹新的震惊世界的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机”彻底戳穿了这个美丽的谎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一面扔炸弹、一面撒传单;既使用各种可以精确制导的武器搞强权,也动用它们可以操纵的各类传媒搞强权。正如美国著名政论家苏珊·艾森豪威尔所指出:在“新闻自由”的招牌后面,是滚滚流动的金融资本,以及这些金融资本对民意无所不能的操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之二: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地反映世界和影响世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精髓。我们在认识、反映、影响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把实事求是原则纳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毫无疑义地要遵守以下铁的法则:一是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对无中生有或者捕风捉影的信息“零容忍”;二是要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不允许静止地、割裂地、片面地报道和评说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三是要客观公正地对事实的局部和整体、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加以区分,不能以偏概全、不分主次、只抓现象不看本质;四是要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运动,事物外部有着广泛的联系,不能片面夸大事物发展变化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显而易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远比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标尺更科学、要求更全面。这就启示我们,在全部的新闻实践中,不仅要做到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而且要做到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惟其如此,公众才会通过我们的报道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有效地改造世界。
实践一再证明,我们的新闻宣传,凡是发挥了重要的“正能量”作用的,都是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凡是出现严重失误的,都是由于违背了实事求是。1958年10月、11月间,针对当时全国“大跃进”中报道浮夸的严重问题,毛泽东同志曾严肃指出:“新闻宣传要头脑清醒,实事求是。”他还反复强调:办报的、当记者的,凡事要有分析,看问题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侧面。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缺点。这叫做辩证法,两点论。他还语重心长地叮嘱新闻工作者:下去采访,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报道什么,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是否真实,是否有理。新闻报道不是做诗写小说,不能凭想象虚构,不能搞浪漫主义。在世风、作风、文风比较浮躁、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常常给人们带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误区和落差的今天,重温这些振聋发聩的教诲,对我们岂止是提醒警示,更是鞭策教育。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最平实的事业,强调“真实为本”、尊崇“内容为王”,切忌虚夸浮饰、摒弃浪漫主义。即使传播文化产品和服务也要恪守上述准则,看重的是导向、内涵、底蕴和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导引人们积极、健康、向上,而不是奢华、浮躁、炫人耳目的感官刺激和低级趣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之三: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我们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公开申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坚持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整个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西方新闻观有着原则区别的主要标志。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崛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舆论生态环境,但新闻的本质属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新闻活动的内在规律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不仅是主流媒体必须坚持遵循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同样也是非主流媒体和草根舆论场理应遵守的基准和规则。道理很简单明了:因为坚持党性原则,是发展社会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新老媒体人一定要忠于职守,清醒坚定。绝不能以“另类报道”挑战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绝不能以“挖掘烂泥”否定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绝不能以哗众取宠博取流量、贬损自己的社会责任;绝不能以低俗有害信息误导受众、疏离真善美。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领域曾不止一次出现过党性与“人民性”的争论。有人用党性来源于人民性,人民性是第一性、党性是第二性为基本命题,指责我们的媒体过于强调党性。也有学者提出,我们党成为唯一执政党后,不存在反对党派,认为强调新闻的党性弊多利少,把它纳入新闻学核心内容更是不妥。对此必须认真加以厘清和解决。习近平同志最近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并明确指出坚持党性就是要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对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这一精辟而明晰的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贯彻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之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是公众对社会上近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重大事件和问题大体相同的言论。舆论一般有着强烈的倾向性,无论对与错,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广泛影响,有时甚至能左右局势的发展。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实例一再昭示我们:舆论工作是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新闻战线一定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一定要把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作为责无旁贷的职责。
为讲明这一核心观点,特别列举切近的两个导向错误的实际案例。一是前不久媒体违规转载澳门“公海赌王”涉薄谷开来案,进而借题发挥恶毒攻击无间环境导致中国法治正义与执政伦理损毁的荒诞新闻,造成很坏的政治影响。二是个别重点网站将中央领导同志在基层调研时强调:“把服务群众贯穿于基层组织工作全部实践”的标题随心所欲地篡改为:“‘显规则’不落实,‘潜规则’就有市场”。这不单是明显的断章取义,更冲淡、削弱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一调研重点。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古人说“一言以撮要”。抓不住“要”甚至改变了“要”,同样会造成导向错误。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品格
新闻学被公认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征。新闻舆论要想正确地反映和影响客观世界,就得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贴近生活、调查研究。只有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人民心声、顺应历史潮流的新闻舆论,才真正有力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作风,自觉地到火热的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中去“接地气”,坚持到源头活水中去“捉活鱼”,广大媒体人才能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交出合格答卷,才能造就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宏大新闻队伍,才能构建和发展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中国气派的现代传播体系。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竞相兴起探索、变革、创新新风。意气风发的传媒人更加踊跃地以走基层的方式聚焦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的创业者群体,反映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的新闻力作少有地接踵而至,版面、页面呈现出丰富多彩、清新活泼的新气象。以忠诚脊梁托飞舰载机的罗阳,长期扎根偏远牧区的村医居马泰、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等重大典型,有力地汇聚起振兴中华的力量和正气。寻找乡村医生、消防员、孝心少年、乡村教师等“最美系列”纷纷开栏,唱响了“谁说草根不能有梦想”的时代强音,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解放思想、排除顾忌,运用信实史料和浓重笔触记录中华儿女探寻中国梦的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以及祭奠中国远征军特别报道,立足于用事实和信实史料说话,被海内外同胞誉为具有“醒世惕励”的佳作。
近期,媒体及时披露河南国家粮仓养肥一窝硕鼠的报道,唤起人民群众对整治“四风”、强国富民的新期待。我国对葛兰素史克等一些外国药企的依法调查,被外媒称作是显示“中国政府根除腐败决心”的重拳出击。及时发布强降雨南北逞凶灾情,坦诚解读贷款利率管制新政,公开报道正式立案调查光大证券引发股市地震事件,都显示出我国传媒界锐意开创新局的胆识、自信和能力。受众普遍称道:新闻战线不愧是紧跟时代步伐、脚踏实地创新的快速反应队伍。现在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越来越好看好听,越来越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更可喜的是,新老媒体都在以内容建设为主题,以增强创造活力为关键,从深化体制改革、抓紧人才培训、强化报台网互动从而实现融合等方面统筹规划,力争成为唱响主旋律的集群,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夯实基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实践,又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正由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基于实践与时俱进的特征,还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科学回答。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是党的十八大赋予新闻战线的新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以提高传播能力为目标,科学整合各类传媒,形成各展所长、功能互补、相互贯通、协同推进、覆盖广泛的强大现代传播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亟待探讨和破解的重大课题:一是如何打破各种新闻业态自成体系的固化的、碎片化模式,以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提高我国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有序构建和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是一场从传统传播到现代传播、从专业传播到全方位传播的传播理念与实践的革命性变革。作为肩负这一重任的传媒人,要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索、创新,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责任担当。二是如何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语境,用中国和世界的双重视角客观公正有立场地报道中国、审视世界。面对新的舆论环境,要深刻认识“舆论一律又不一律”的辩证关系。可以预见,在国际国内新闻传播的海量平台上,多元多样多变趋势将是常态。我们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同时,要学会在包容互鉴中立主导,在舆论碰撞中占先机。对于有害信息、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必须严加管理。而对于除此以外来自各方面的群众呼声、乃至对同一事实、事件的不同表达与看法,应当注意适当平衡,要相信广大受众的鉴别力。三是如何应对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日新月异的舆论生态环境变化,大力建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可以兼容各类媒体表现手段并最具创造活力的综合性战略传播平台,以科技创新赢得优势、赢得受众、赢得未来。争论网络是否是日后“第一媒体”,没有多大实质意义。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各有优长和特定受众,它们只有互补性、没有取代性。早于我们多年使用互联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之,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惟其如此,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造活力和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