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与党报带头改进文风”。业界学界不少人士记得,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简称“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时隔五年半,即2009年4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新闻战线进一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并将前一通知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3年8月,中宣部等四部门又联合发文,在全国业界、学界开展为期半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活动。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我们从事新闻宣传的同志来说,是多么重要。
大家一定还记得毛泽东的这样一个著名观点——“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如果只有正面教员而没有反面教员,中国革命是不会取得胜利的。轻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转引自《赫鲁晓夫言论》第三集的出版者说明,1965年2月26日)
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苏联为什么解体?有着80多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为什么瓦解?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外国势力插手的原因,但是苏联的新闻媒体在苏联解体、苏共瓦解过程中所起的恶劣作用也难辞其咎。从1986年4月起,苏共中央在所谓“民主化”、“公开性”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放弃、诋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放弃、反对共产党对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领导和管理。到苏联濒临解体前夕,前苏8000多种报纸中,苏共只掌握其中的1.5%。各种反对派办的报纸多达2000多种。那个时段,苏联不少报刊热衷于宣传西方制度和价值观,极力丑化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贬损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而导致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失控,苏共党员、国家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被严重搞乱。(参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4页)在这种情况下,苏共怎么能不瓦解?苏联怎么能不解体?活生生的反面教员提醒我们这些在社会主义中国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其中党性原则、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导向意识、实事求是、深入实际与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政治家办报”等核心元素,须臾不可忘记。
论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当然要说两句话:一要坚信不疑,二要与时俱进。譬如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的某些个别论断,如 “报纸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报纸是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等,今天再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永葆生机活力;我们要在中国正在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模式”正在引起全球有识之士深层思考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永葆生机活力;我们要在新媒体崛起、国际宣传国内宣传已融为一体、海内外受众不一定要通过党和国家的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不一定要通过向主流媒体投书投稿来发表意见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永葆生机活力;我们要在中国已加入WTO多年、承认人权共约多年、海内外媒体并存、不同所有制媒体并存、媒体从业人员频繁跳槽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永葆生机活力;我们要在碰到任何一个稍重要的话题前,发声者既有党和政府视角,又有专家学者视角,还有普通百姓视角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永葆生机活力。
补充说一句,即便是党和政府视角,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视角和省(区市)、地(市)、县、乡镇一级党委和政府的视角,是否时时、完全重合?即便是专家学者视角,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熏陶者、长期海外留学归来者、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供职者和在世界500强咨询机构供职者的视角,是否时时、完全重合?即便是普通百姓视角,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普通百姓视角,是否时时、完全重合?即便都在同一地区,已富起来的和尚未富起来的普通百姓视角,是否时时、完全重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翻身解放者及其后代和建国以来受到历次政治运动冲击者及其后代的视角,是否时时、完全重合?我们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永葆生机活力……
我以上说的肯定有不周之处,期盼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年会成功!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