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新媒体。新媒体是个笼统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也在不断地升级变化,因此有人就把新媒体做了一个限定,说只有什么范围内的媒体才叫新媒体,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才叫新媒体,说早几年出现的互联网也已是“昔日黄花”,不再是什么新媒体;有人干脆说不应该划分什么新媒体、老媒体,媒体本身就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似乎新媒体这一提法也不成立。我们不想去定义什么新媒体老媒体,但有个事实是谁也无法否定的,这就是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以网络形态出现、以在线方式传播为根本特征的媒体,一下子就把人类的传播事业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业态,这难道不是个新的存在。以此来看,媒体的新旧之分岂不显而易见?
现在是新老媒体并存的时代。我不赞同纸质媒体即将消亡的说法,尤其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内新老媒体都会并存发展。尤其是以传播党的主张、传递百姓声音为己任的党报,更是如此。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有冲击,有影响是必然的。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类形态媒体:如互联网媒体、手机报、客户端、博客、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等,五花八门,不仅向传统媒体争夺去愈来愈多的读者,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化的表达、多元化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正日益消解着传统的主流声音和主流价值观,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同样难以避免这样的命运。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推进,这种冲击和影响会愈来愈大,党报被边缘化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大环境、大背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重要舆论工具的党报,该怎么面对,如何作为,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这里就是想就这样大背景下党报的责任和文风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说到党报的责任,首先,党报自身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锐意进取,力求变革,跟上时代变革的脚步。时代的脚步是什么?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多元化社会已经形成的政治体制大格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所造成的社会新基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突破性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和媒体生存形态的大变革,等等。看不到这种时代性变化,没有积极应对的思想准备和力图变革自己的勇气,最终就难逃被削弱、被边缘的厄运。变革自己,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我们研究一下目前党报的生存状况就会发现,凡是能够把握社会变革的新形势,用全新的观念来应对新局面,积极变革自己的,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态势。这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是个较好的范例。它们控股的浙报传媒在上交所借壳上市以来,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作为最大党报人民日报一部分的人民网,在中央媒体、新闻网络媒体中第一家整体上市,同样表现不错,发展良好。这也算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一例吧?凡是观念不变,默守成规的,就日益困难。转变观念,包括在许多方面需要有所突破。比如,对党报传统定位的理解,对新闻媒体传统职责的理解,对媒体存在形态的理解,特别是对网络形态下新闻媒体的理解,以及对网络本质的理解,等等,至关重要。当下,党报和传统媒体都有向网络和新媒体进军的举动,但相当多的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和传统观念未能突破大有关系,特别是传统的新闻观念未有突破大有关系。传统观念束缚了眼界,束缚了思维,束缚了手脚,束缚了行动,因而,也就难有事业的突破。
其次,党报不能自弃责任担当,必须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做好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社会舆论的守望者。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社会结构多元、传播渠道多样、舆论环境复杂、利益主体分化、阶层表达强烈的现实社会。前面讲到,新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分解着曾经专属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担当者的角色。社会各个阶层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社会舆论多样化潮流不可阻挡。无疑,这将会大大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有必要看到,完全不加以引导的舆论,也有可能成为社会前进正能量的抵消力量。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所以,在这个大形势下,作为舆论主阵地和引领者的党报,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责任,应该勇于担当,有所担当。这里必须消除两个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传统媒体已是昔日黄花,难以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难以承担舆论引导责任,畏难、怕难。其实,并非如此。并不是所有传统媒体都已是昔日黄花,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到卸去历史责任的关头,尤其是肩负一定历史责任的各级党报;其次,谁都不应该将自己固化在传统媒体的框框内,新老媒体完全可以互相衔接,相融共济,延生发展,党报完全具备利用新媒体的条件。二是认为现在各类新老媒体竞争充分,社会上声音太杂,舆论太多元,留给党报党刊的机会很少,空间有限,发挥余地不大,所以难以发挥作用。其实,恰恰因为媒体五花八门,导致舆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所以留给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机会也就多了起来。这里关键看你能不能看到问题,能不能把握住大局。多元的声音和繁杂的社会现象,恰恰给我们带来的是问题,是思考,是题目,需要我们做出积极的回应和引导。需要我们有所担当。也给了我们担当的机会。
现在的问题是,担当不光是愿不愿意,想不想和敢不敢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这当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观念的问题,能力的问题,体制的问题,队伍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技术能力的问题,资金的问题,等等,很多。由于篇幅和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展开论述,这里想单就文风问题谈点看法。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在舆论引导中发挥本该发挥的作用?文风是其中一个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是原因。前不久,有人在网上讨论所谓“共产中文腔”。且不管其动机如何,不管其是否偏颇,是否有意还是恶意,但确实说中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某种文风,值得我们思考。有人提到“人民日报腔调”,其实,泛指的就是党报。说网友们集思广益,总结了腔调的种种特点,“比如几个让自己听起来「更共产」的小窍门儿:首先是得注意宏观,多从大局出发,突出群体意识,比如要多以「我们」、「咱们」做主语:‘只要我们始终符合知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知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网民的衷心拥护。’其次要嫌鄙逻辑,直奔结论。比如要多说:‘……根本就是这么回事!’,‘其实根本……’,‘只有……,才能……’。还有要在打官腔时多用通俗动词,并将词汇冗余度堆砌到精神病一样的水准:「搞」活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高度评价」,「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伟大祖国文化瑰宝的璀灿明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外要尽量过度使用词汇,比如:?一切冠以「文化」:音乐文化、旅游文化、电视文化、官场文化、请客文化、虐恋文化;一切冠以「艺术」;一切冠以「设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说话可以听起来像咏唱:……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问题。会议指出要以……和……为突破口,通过协调……、规范……、化解……,维护……,促进……,保持,有效应对……,为……和……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未加编辑的网上一些原话,从行文、语法上看多有不规范之处,主要是想让大家看看网上的一些反映。说的也许不对,但听听对我们改进文风没有坏处。文风问题确实在阻碍我们,不光影响声誉,同时,影响传播效果。这种文风逐渐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一些固定东西。再正确的东西,如果没有人听,就是西北风;再权威的话语,如果招致反感,也一钱不值。一句话,文风问题是事关话语权的问题。而在今天这大环境、大背景下,一个执政党如果丧失了话语权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可想而知。说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也许重了。但是不是与此相关。
当然,出现和存在不好的文风,不光是媒体的问题。全党都有责任。开会、讲话、作报告,都有文风问题。但媒体毕竟是大众传播工具,尤其不能忽视这个大问题。现在,也有许多好的例子,大家都在积极认真地探索,包括桂林日报,今天开展这样一个论坛,定出这个主题本身,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新闻媒体来说,在文风问题上,有一个转变很重要,即变“宣传思维”为“新闻思维”。我们以前常常批评西方舆论的欺骗性。但有没有想过?他们往往是把宣传变成新闻,而我们却习惯于将新闻变成宣传。他们把宣传变成新闻,受众相信了;我们将新闻做成宣传,受众不愿意听,不愿意信。谁聪明,谁傻?当我们更多从宣传角度考虑问题时,得到的是差效果;而从新闻出发,反而容易被大家接受。可见这个思维转变很重要。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