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普遍面临着读者被新媒体大量分流、广告发行增长停滞下滑的挑战,甚至出现“报业严冬”、“纸媒消亡论”等一系列沉重的话题。在这当中,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的党报,比一般纸媒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压力。如何在新形势下赢得生存发展,如何在挑战中突围而出,如何更好地肩负起引导主流舆论的重任,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主动发声、打好主动仗,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风问题就是作风问题
一切问题都有其表象和内在。当前纸媒尤其是党报所面临的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表面看是新媒体崛起和形势变化等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而究其根本,却是纸媒尤其是党报自身的问题——作为党报,能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内涵,能不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自己的实践,能不能在变化发展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能不能在深入群众、引领时代、改进文风上取得更大突破——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努力破解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去年以来,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回答了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局面。
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而又生动具体地阐述了党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基本遵循。科学回答了宣传思想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了许多新的概括和论述,是全党全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引,关键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并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
《讲话》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分析了其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意义,第一次提出了“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民共同思想基础﹚的新命题,更加明确了“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要求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讲话》重点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五个讲清楚”的重要要求,即讲清楚中国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清楚学习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讲话》还大力倡导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方式,特别提炼了“大宣传”理念,要求把握好时、度、效三个环节,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根本指向是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对今天的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对几个基本问题更加自觉:一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所在。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体是人民,只有深入基层实践、贴近人民群众,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人民服务上来,才能打动群众、赢得群众。二是新闻宣传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首先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需求。只有贴近群众需求的新闻报道,才能牢牢抓住群众,让群众有“话说到心坎上”的感觉。三是新闻宣传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关键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四是新闻宣传工作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归根结底要靠能吸引人的新闻作品。
这些问题的深入追问,最终都要指向“群众路线”,指向我们的作风问题,指向我们的文风问题。文风绝不是纸上的问题,而是深层问题。文风决定党报命运。互联网时代,党报能不能掌握群众,已经成为影响其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作风,决定着什么样的文风。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根本路线是群众路线——这一切基本要求,决定着党报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巩固和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前沿阵地。党报的文风,必然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对党报来说最终要落实在改造我们的文风上。
在改革中挺进“三个深处”
作为诞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型党报,《新疆经济报》从一诞生起就面临着党报如何面对市场、如何赢得读者、如何扩大党报影响力的问题。《新疆经济报》创刊至今23年,也在推进新闻改革、改进党报文风的路上探索了23年。而支撑《新疆经济报》改革与创新的,是对报纸、新闻的认知与理解的不断深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下对传统新闻理论的不断超越与突破。
回望23年来《新疆经济报》新闻理论的探索,有五大突破具有决定意义:一是对报纸的认知,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政治性、宣传性、工具性,明确了报纸的商品性、新闻性、启蒙性;二是对新闻的理解,突破了传统的唯客观性桎梏,打出了“主观新闻”的大旗,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闻形式;三是对人的把握,突破了简单化与概念化的误区,使新闻进入人的“内宇宙”;四是对时代的把握,确立了“社会转型”这一时代母题,并抓住这一时代母题创新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五是突破了传统新闻表现空间的局限,进入了新闻资源的立体化、多维化开发的阶段。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新疆经济报》的新闻改革的话,那就基本上是丰富人的内宇宙。对人的认知和理解的不断突破,是《新疆经济报》新闻理论突破的重要体现。不仅关注人的外部世界,更关注人的内宇宙;不仅关心人的物质生活,更关心人的精神生活;不仅关注人的行为世界,更关注人的心灵世界。正是在发现“内宇宙”的基础上,23年来,“以人为本”成为《新疆经济报》新闻实践的一条红线。仔细研究《新疆经济报》,可以发现所有的稿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传播信息的;一类是用多种形式表现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行为,以及表现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的。23年来,真正使《新疆经济报》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的,就是进入人的内宇宙的新闻。
新疆的社会转型,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与外延。新疆在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草原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的问题,因此新疆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把新疆的自然特色、历史特色、人文特色、经济建设特色、民族特色、社会风情特色充分表现出来,就能构成《新疆经济报》的特色。新疆不仅是新闻资源的富矿,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新闻资源富矿。努力去表现这些特色——这是《新疆经济报》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型时期,多元的社会生活绚丽斑斓无限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的文化启蒙功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迫切。明确了时代的主题和报纸的启蒙职责,《新疆经济报》把言论特色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方向,形成了突出的“言论特色”。新闻要承担社会启蒙的使命,首先新闻人自己要获得足以为公众启蒙的思想与智慧。以己之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新闻记者如何构建自己处于时代前沿的认知图式,如何不断更新自己认识世界的参照系,这是根本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启蒙社会的使命,《新疆经济报》把记者编辑的理论学习放到了极端重要的位置,培养出一大批有思想、善思考的思想型记者、作家型记者,他们已经成为《新疆经济报》的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新疆经济报》不断引入新的新闻空间。一个是可感可触的有形空间,一个是无形空间。报纸要想避同求异,就要在这两个空间里进行创造性开拓。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新疆经济报》的新闻向多个新的领域挺进:一是进入领导干部的生活画面;二是在弱势群体中发展新闻空间;三是踏入常人罕见的空间;四是走进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五是给读者描绘新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六是在无形世界开辟新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一条清晰的道路:从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到自觉追求走进基层、走进生活、走进内心的“三走进”,再到走进思想深处、生活深处、心灵深处的“三个深处”。
从“短、新、实”到 “新、深、活”
2011年以来,《新疆经济报》在“走转改”活动中,启动了创刊以来最大规模的全新改版,并抓住“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这“三个创新”,启动了历时一年多的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遍新疆”,走遍新疆所有的地州县市,深入到乡村、牧区、社区,形成了深入基层、深耕一线、融入群众、发现生活的强大声势,从而把握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深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好评。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真诚地走进基层这个大课堂,在采访中吃苦流汗,方能体会人民群众的艰辛勤劳,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培养自身坚强意志,锻造扎实工作作风;只有在深入实际的调研中捕捉活鱼,才能摆脱空洞抽象的概念,写出散发泥土芳香、饱含质朴情感的鲜活细节,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短、新、实”绝不是零散的、琐碎的积累。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们既立足于新闻的碎片化、叙述的精微化,但同时又努力使我们的新闻图景系统化。我们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提醒自己,要时刻心怀大局,深入思考,立体、全面、深刻地反映时代的新,反映生活的真。我们既要采到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珍珠”,还要用一条“主线”将它们串起来。这样我们的活动才会去的真正的实效,才能真正反映时代的全貌。
《新疆经济报》是一张以创新改革为特色的新型党报,创新是《新疆经济报》始终如一的追求。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短、新、实”,在此基础上《新疆经济报》还有自己的独特特色,那就是“新、深、活”。基层,说白了就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就是“老百姓当中”。正因为“群众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我们才说“基层是生活的源头”。党的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深深扎根于群众,就在于始终与老百姓保持着鱼水的真情、血脉相融的联系。党报的立身之本,更在于深深扎入百姓心里,不断融入生活深处,时刻传达群众心声。
树的根扎不进泥土,只能枯死;报纸的根扎不进基层,毫无价值;新闻的根扎不进人的内心深处,就永远是无本之木。总之,抓住了“人”这个核心,就抓住了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的记者离基层生活越来越近,我们的报纸“鲜味”也越来越浓。从我们的报道来看,一篇篇散发着时代气息和泥土清香的报道,一个个活灵活现、血肉丰满的基层人物,一件件折射着时代特征的新鲜事……正在如百花盛开,从一朵、两朵,渐入佳境,呈现出花开烂漫的大势。
从“三贴近”到走进思想深处、生活深处、心灵深处的“三个深处”,这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新闻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党报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