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报道好不好看,关键是写的专业不专业;一张报纸办的怎么样,首先也看专业不专业。专业报自不必说了,即使是综合性报纸,不同领域的报道也是分专业的。就算是政治新闻、社会新闻,也都有各自的专业。让我们的报道更专业,是转变文风的题中应有之义。
专业报道、专业报和专业之间,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关系。之所以要一再讨论,是因为始终有三个困惑。一是我们到底需要多专业?二是我们的读者有多专业?三是我们能够做到多专业?
我们到底需要多专业?
回答是,需要相对专业。
一般说来,就某个专业问题而言,机关里的处长比司长更专业,大主意却要司长拿;司长比分管副部长更专业,大事则要副部长来定;副部长比部长更专业,可是,决策要部长来拍板。这并非外行领导内行,而是因为上一级负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全、想得更远。上一级负责人没有专家乃至下级那么专业,但不可不懂,而且应该了解更多专业,这样才能把握专业,超越专业。我们不妨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相对专业。
办专业报或者写专业报道,需要的也是相对专业。对专业问题一点不懂,断然不行;像专家一样明白,不可能,也不必。比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技术问题,党报跑口记者即使研究得再深,也不可能成为专家。就是中国环境报的专业记者,跟专家相比,也只是了解皮毛。但是,相对专业并不影响记者写出精彩的专业报道。因为,记者能够判断专业问题的新闻价值,可以把专业描述转化成新闻表达方式。记者明白专家说的是什么,且知道专家还想说什么,也能判断专家说的背景是什么。环境是一门专业,报道环境新闻也是一门专业。对环境记者或者环境专业报纸来说,前者是基础,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有些报道显得不专业,并非没搞懂技术问题,而是太生硬。就技术说技术,往往越说越复杂。在PM2.5刚刚成为热词的时候,很多报道试图解释的更专业更具体,结果总觉得似是而非,甚至说的越细,读者越不感兴趣。后来发现,读者关心的不是技术数据,不是PM2.5的形成机理,而是空气质量怎么样,是政府有什么治理措施。PM2.5只是个由头,是个新闻素材而已。把由头和素材当成主体,就浅了,偏了。
强调记者要懂专业,当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记者还要驾驭专业。懂得多,是为了深入浅出,写得生动。为什么专业报的解读性新闻更好看,而某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却不得要领?因为长于专业分析而不太擅长驾驭新闻。为什么同一个事件,综合性报纸的记者可以比专业报记者写得深刻且大气,而专业问题的深度报道却往往大而化之?那是因为懂新闻而不大了解专业。有些著名记者,了解专业未必多,却能抓住实质。最重要的,是善于从新闻的角度看专业,从专业问题里面发现新闻。
现在报纸及其记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专业不了解,又不会写新闻。很多记者参加发布会,签了到,拿了通稿就走,回去简单删删减减就发了。这样的报道,既不专业,也不像新闻。
我们的读者有多专业?
都说报纸是大众传媒,其实专业报是分众传媒,所谓分众就是小众,小众就是专业。有些人总想让专业报上报摊,那只能是个美丽幻想。综合类报纸也一样,不同领域的报道,只能面向感兴趣的读者,不能指望所有读者都关注。而感兴趣的读者、关注的读者,也就是专业读者。
要了解读者有多专业,先要理清报纸与读者的关系。以往的研究结论有两种倾向。第一种认为,媒体要统一受众思想,以正确的观点去左右受众。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大报,倒退三十年,就连刚进报社的年轻小记者,一张口也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第二种观点认为,媒体是个平台,应该让受众充分发言,媒体的信息和观点,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就行了。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也都不完整。在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事事都要统一思想,媒体是很难办到的。除了重大政治问题、原则问题,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不同声音。这种不同必须有边界,不能突破法律底线。过去报人总觉得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是舆论的中心。现在应该去中心化,哪一个媒体都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办报思路应该是开放的,跟读者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给读者的感受应该是体验式的。
理清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就知道应该怎样适应读者,引导读者了。从一般专业到最专业,都是我们的读者。既然报纸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既然跟读者的关系是互动的,那就应该了解读者,尊重读者。写专业报道,办专业报,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太专、太深了,一般读者看不懂;太浅了,轻飘飘的没分量。专业报道与读者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曰共识,亦即报道的内容和观点专家认为说的对,有道理。二曰共鸣,就是大多数读者看得懂,觉得开眼界,长见识。这样的报道,专家和普通读者看了都有收获。专家想说,而未必说得这么生动,谓之言所不及。普通读者则是思所未及,甚至有惊喜之感。
现在的有些专业报道,不是从读者角度考虑,而是自我欣赏,或者缺乏举重若轻的表达能力,要么太艰涩,要么太肤浅。前者普通读者看起来费劲,往往忽略不读。这样的报道可能比较专业,可是再专业也比不上学术论文,因此专家也不感兴趣。而太肤浅的报道,专家自然看不上,普通读者也觉得索然无味。
我们能够做得多专业?
这里可以举两个实例来说明。2013年7月,各大新闻媒体都报道了两条消息,一条是《环境保护部通报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另一条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规划《投资四百亿提升环境监管能力》。这两篇报道内容很好,但是缺解读。
第一篇报道,数字很多,特别专业。这些数字是各级监测部门提供的,经过了环境监测总站和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研判之后归纳处理的,可以说很全面也很专业。但是由于太专业,所以需要我们去解读。
有几个问题我们可以思考。
第一,通报指出,跟去年同期比,上半年环境状况没有太大变化。没有变化就是恶化,因为去年同期有过定性分析,那就是: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说明今年还在继续恶化,那就是恶化之恶化,而且量的增加会产生质的变化。
第二,通报提出,上半年沙尘对天气影响大。也是一堆数字,说明了现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沙尘问题还没解决,也就是说粗颗粒物的问题还没解决,细颗粒物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了,这说明中国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
第二篇报道,国家决定“十二五”期间投资四百亿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新闻很好,但是没有解读看不出来它的意义。
解读这篇报道,需要三问:四百亿多不多?四百亿覆盖面全不全?四百亿能不能够真正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第一,四百亿多不多?“十二五”投资四百亿,相比“十一五”150亿,大大增加。但是相对环境监管的艰巨任务和环境监管的复杂形势,这个数字不多。
第二,覆盖面全不全?看似很全,其实未必。我们注意到,当前提升监管能力主要针对水和大气,土壤以及重金属污染等还没有覆盖。提升监管能力有三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从监控常规污染物到监控有毒有害物质。二是从应对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到应对长期积累的历史性问题。三是从普遍性监控扩展到个性化监控,不同地区有不同要求。这样看,四百亿投资覆盖面还不够全。
第三,有了这四百亿,是不是就能够真正提高监管能力。现在配备的设备会不会闲置?是不是很多不会用?针对性强不强?都是可以进一步解读的。
我们之所以专业,就是因为我们会解读;我们之所以能够解读,就是因为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当然,并不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一提出来,专家觉得没想到,那很难。报纸及其记者提出问题能做到一点就足够了,跟专家不谋而合,心照不宣。
最后,归纳一下,怎样才专业?
一是入门。就是基础问题大致了解,重点的东西略知一二,说话别露怯,别闹笑话。二是入行。就是采访能说清意图,知道谁是专家、谁专业,我们请教去找谁,采访去找谁,约稿去找谁。三是入道。就是能够判断观点的对错和信息的真假和新旧。四是入境。意境之境,就是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坚持。如果入了门,可以当实习编辑;入了行,可以当编辑;入了道,可以当部主任;入了境,就什么都能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