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一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在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中,我认为文风上也存在着长、空、假的毛病。
新闻报道存在的长、空、假的文风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一些综合报道空话连篇,内容空泛,名义上是正面报道,宣传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骨子里却是为某些人炫耀政绩。这样的新闻报道没有新闻现场,记者无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缺乏进行独立思考,只是跑机关、听指示、拿材料,根据汇报材料或会议材料加以编写。这种所谓的综合报道在落笔成文时往往严格按文件、对口径、照本宣科,语言表达、遣词用字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甚至开中药铺一二三四,罗列表象去套概念,其结果是内容毫不新鲜,形式呆板,又长又空,有的还假,令人无法相信。这种所谓的综合报道,在电视上也有表现。主要是一些新闻报道的画面不是在记者新闻报道现场拍摄,而是堆砌一些概念化的空画面。比如:讲企业改革就是厂房车间,讲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厂房车间;农村建设是田园山村,讲农业丰收也是田园山村;这种画面不知何时何地所拍,没有信息量可言,内容空泛,怎么解释都可以。解说词与画面互不相干,两张皮,而且动辄就是“大好形势”、“快速增长”、“飞速发展”等,以空洞的口号、数字去诠释概念,这种报道同样是又长又空,面目可憎,令人生厌。
二是缺乏鲜活内容的会议报道或典礼仪式报道过多过滥。这种报道有时甚至助长某些领导人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是所谓:开会就是贯彻,剪彩就是开工,报道就是成果。这种报道往往是根据请柬来安排记者,根据出席会议的领导人级别来考虑报道规格,虽然有时间、地点、人物,但是这个会议或典礼的内容是什么、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则根本不提及。报道领导人的讲话,又常常是一些套话、空话。在电视报道中,画面的表现则是拍人头、排座次、大场面鼓掌,正所谓“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网民们编纂的这种段子,对新闻报道中长、空、假文风的刻划,真是入木三分,也反映人们对这种丑陋文风的轻蔑!
三是新闻报道中充斥着概念化的大话、套话和可有可无的空话;报道形式陈旧呆板、甚至公式化,被人称为新的“党八股”。比如一讲指导思想就从马克思主义一直讲到中国梦;一讲取得成果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就从党中央一直讲到了乡镇党委;报道先进典型,总是成绩七分,不足方面三分;报道某个单位发展快、变化大,就一定讲这个单位过去很糟;报道先进人物,那这个人一定是身罹重病,或者家有困难,他是战胜疾病或克服困难去为大家服务才能成为先进人物。这种报道不仅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僵化,动不动就来个几下子,这样就拉长了报道篇幅,给新闻信息掺水,冲淡了重要的新闻信息,有时甚至弄得读者观众不知所云。曾经有一些网民用三句话来调侃某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前十分钟国家领导人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不是致富就是丰收;后十分钟是其他国家很惨,不是爆炸就是造反”。这些话虽然很难听,却十分传神,反映了人们对新“党八股”的厌恶。
造成新闻报道中存在长、空、假等文风问题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编辑记者受到某种呆板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格式的束缚,片面强调所谓的“对口经”、“讲准确”,写作时行文落笔不敢越雷池半步,片面地认为“只有照文件上的话、报刊上的话讲,才是同上级和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习近平语),以为这样就能完整地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果使文章千人一面、套话连篇,又长又空又假。二是编辑记者没有到新闻现场采访,缺乏第一手材料,不去作独立思考,而是照现成的文件、材料照搬照抄。当然还有一些是编辑记者学习不够、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总而言之,新闻报道之所以存在着长、空、假的文风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坚持关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时候甚至违反了“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编辑记者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陆定一,就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深刻地阐述过这个观点。陆定一同志在文中还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性质说”。在批判所谓“政治性”是第一性的时侯,陆定一同志写道:我们认为,这种政治性比起那些包含这种政治性的事实来,乃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被决定的,而第一性的东西,最先有的东西,乃是事实而不是什么“政治性”
。把事实与其政治性的关系,头足倒置颠倒过来。立即就替造谣、曲解、吹牛等等开了大门。既然“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凡是有政治性的都可以算新闻,那么,政治性的造谣、曲解、吹牛等等不是也就可以取得新闻的资格了么?所以,事实与新闻政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万万颠倒不得。一定要认识事实是第一性的,一切“性质”,包括“政治性”在内,与事实比起来都是派生的、被决定的、第二性的。我认为陆定一同志当年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仍然具有警示和训诫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文风问题不仅是写作技巧或表达技巧的问题,而且是编辑记者世界观、人生观和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党报党刊,尤其是中央级的党报党刊,包括中央一级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所有大众传媒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中央级的新闻单位端正文风,对于整个新闻传播界,乃至整个思想理论和宣传战线都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电视为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根据电视表达的规律和特点,对电视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和文风进行过多次改进,每一次改进都对全国各级电视台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八十年代初,电视新闻的播报方式由纪录影片方式改为记者出镜、主持人播报的方式,后来又采用记者出镜现场报道的方式,这都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真实感、现场感大大增强。九十年代初《东方时空》等新闻评论节目的出现,使电视媒体有了自己的言论和观点,使电视新闻报道在整个舆论引导中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三贴近”,尤其是在开展“走、转、改”的活动中,改进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改进表达技巧,尤其是《新闻联播》的记者,纷纷深入第一线,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从雾霾天气到菜价,从买车票到讨薪等,过去被认为是芝麻绿豆、鸡毛蒜皮的所谓小事情,也能在《新闻联播》中加以报道,涌现如“新春走基层”等一批十分亲民的新闻报道,为全国各级电视台树立了标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在全国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方台的新闻联播,也更多地采用了直播、连线、现场报道等报道方式,过去一些被认为是个别现象、小问题的民生问题也登上了“联播”的大雅之堂。这些新闻报道,内容实在篇幅也不长,画面和解说词都很平实,显得真实而亲切,又生动活泼。电视新闻报道这种崭新文风的出现,不仅是中央电视台带动的结果,也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采访、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光荣传统,实践证明:什么时侯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侯新闻宣传报道就有好的文风,就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我相信,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下,党的将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在党报党刊尤其是中央各大媒体的带头示范作用下,我国新闻宣传战线的文风将会焕然一新,将会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