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党报论坛。党报论坛创办11年,越办越好,论坛主题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党报工作者,论坛质量、论坛人气越来越高。我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但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心向往之。
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发展年”。今年的党报论坛,以媒体融合为主题,非常适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作为一个老报人,看到一群群新媒体在兴起、在扩张,一家家老媒体在萎缩、在倒闭,一个个媒体人在挣扎、在转身、甚至在堕落,既满怀希望,又焦躁不安。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媒体的覆盖面日益广泛、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中央决定,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无疑十分正确、十分必要、十分及时。
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十分明确: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保障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举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十分清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
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十分清楚:坚持“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媒体融合发展的任务十分具体: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面前,党报如何抓住时机,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我认为,应当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坚守。具体来说,就是三个坚守,三个变革。
三个坚守是:坚守党报性质,坚守党报使命,坚守内容为王。
1.坚守党报性质。媒体的性质是由所有者决定的。党报姓党,必须在党言党,在党忧党,为党立言,为党排难。融合发展中的党报,无论是以传统形态发行的纸质媒体,还是利用新技术创办的新媒体,都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都要坚守同一个性质、同一个标准、都要牢记同一条红线、同一条底线。绝不允许有人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
2.坚守党报使命。媒体的使命是由其所有者的目的决定的。中央要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为党的中心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融合发展中的党报,无论是以传统形态发行的纸质媒体,还是利用新技术创办的新媒体,都要坚守同一个使命,实现同一个目的,完成同一个任务,达到同一个效果。
3.坚守内容为王。
在新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关于“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但是,对于融合发展的党报来说,这应该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中央决定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影响力引导力是传播力与公信力之积,而不是和。传播力靠渠道,公信力靠内容。两者任何一个为零,结果都是零;两者任何一个为负数,结果就是负数。因此,融合发展的党报,应当以内容为王,渠道为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融合发展的党报,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内容。党报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对传播内容优化的追求,既是传统优势,也是面向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党报内容为王的传统优势不能丢,渠道为金的新优势要认真学、及时用。最怕的是邯郸学步,新优势没有学到位,老传统却丢掉了,结果连路也不会走了。
从媒体的稀缺性着眼,当互联网日新月异,新颖传播渠道突飞猛进之时,渠道的重要性,因其稀缺性而十分突显。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种传播工具。当这种传播工具开始普及、掌握的人起来越多、传播成本越来越低,传播终端越来越便捷,当各种渠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雷同,内容的稀缺性就会再次突显出来,成为重点争夺的资源。
应当变革的主要也有三个:传播理念应该变革,传播手段应该变革,机制流程应该变革。三者的变革都是为了让党报通过融合发展更好地适应技术的进步,更好地契合受众的需求。
1.传播理念应该变革。
传统的传播理念是单向传播,灌输引导。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并且超越了双向传播方式,呈现为互动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也受到传播内容的影响。而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当然是业余传播者、随机传播者。传播者与受众处在互动之中。所以,媒体的融合发展,首先是人的融合发展,即职业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发展。也就是说,党报的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并运用受众传播的作用和能量,真正落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念,为受众——业余传播者搭建一个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平台,让受众现场获得的信息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即时发布,而这个平台不仅能够为受众提供发布通道,而且能够对受众发布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核实,去粗求精的选择,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浅入深的解读,增信释疑,解惑求同,在服务受众中引导舆论,在核实选择中设置议题,在分析解读中寻求共识。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用户至上。要以用户为中心,在服务用户中引导用户。其实这是新技术条件下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强调人民至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领导群众。如果说过去囿于现实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我们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面有所不足,那么,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新条件新技术,全力以赴去落实群众路线的办报理念。在互联网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当事者、现场目击者,主要不是职业传播者,而是随机传播者——受众。他们传播的信息非常及时,是真正的第一时间;他们传播的内容非常直接,是真正的第一现场;他们传播的视角非常具体,是真正的第一人称。当然,这种传播也有很大的局限,就是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职业传播者既充分利用受众的传播信息、内容和视角等,又发挥职业传播者把握全局、了解来龙去脉、实质真相的优势,及时、全面、真实、客观、公正和有深度地进行解读和释疑。
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许许多多全新的观念。比如,羊毛出在狼身上,使免费成为网络新常态。信息免费已经是既成现实。
过去是有困难,找组织。现在是有困难,找网络。通过网络众筹众包,可以解决许多过去解决不了或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才能解决的难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融合发展的媒体必须寻找合适的赢利模式。赢利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目的,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找到了合适的赢利模式,融合发展的媒体才有动力行稳致远。输血只能应急,不能长久。
互联网思维改变了很多,但是,却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即思想者仍然是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仍然是少数。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4年4月,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只有492名。其中具有全国性持久影响,具有广泛界别的影响力的不到50名。如果以粉丝数量衡量,拥有10万粉丝的有1.9万人,拥有100万粉丝的有3300人,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只有200人。如何把握这“关键的少数”,引导互动的多数,凝聚沉默的大多数,用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积聚具有正能量的广场效应,这是对党报融合发展的真正考验。
2.传播手段应该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速度日益快捷、覆盖日益广泛的传播手段。媒体融合发展,就要求我们对新技术新手段保持敏感,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手段,及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
自门户网站作为传播载体问世以后,博客、搜索、社交网站、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相继兴起,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的传播工具。
今日头条,自主下载量已经达到9000万。同样,没有新闻采写权的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自主下载量都上亿。QQ用户则达到了8.2亿。
百度视频的口号是“所见即所知”。面对一个事物,用它的视频摄像头扫描一下,就能够告诉你这一事物的所有信息。
搜索网站的发展方向是不仅仅能够提供档案,而且能够提供文献。
当下,一种名为“火聊”的网状网络通讯软件正在迅速蹿红。其基本功能是通过移动设备自带的WIFI、蓝牙等射频收发装置组建阵列进行数据通讯。
对于日新月异的传播新技术,如果主流媒体不去积极关注、及时利用,那么,我们党报的传播力将受到严重挑战,将不可能完成党报承担的职责任务。
与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相适应,融合发展的媒体传播职能也应该有所改变。党报所创办的新媒体,要对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时准确、有重点有深度地进行报道,做到时效快、时效准、大事新、大势明,既与其他新媒体拼时效、拼信息量,同时还要借助党报的传统优势,以深度和思想性取胜。作为以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纸质媒体,党报的传播职能必须应时而变,从新闻纸变为深度纸,从信息纸变为思想纸,从一报在手坐观天下事,变为一报在手坐观天下势。这就要求党报报道的内容不能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或事件,而应是信息、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深层影响及后果趋势等等。
3.机制流程应该变革。机制决定效率。新产品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流程。在融合发展的大势下,党报必须重组生产架构,包含采编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调整,打破原有的条线化、部门化、多层级的机制格局,形成团队合力,建立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新产品生产方式,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信息化时代,赢得竞争的关键是打赢“班长的战争”。“让最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这是许多创新型企业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党报在推进媒体融合中加以吸取。人民日报这几年在采编工作中适度提高了主编的责任和权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人民日报评论版之所以质量高,受欢迎,就是评论部全部同志在合力打造,评论部主任就是这个评论版的真正主编,是将军当班长。
人民日报这些年在积极推进新闻改革、不断提高办报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人民网上市后,实力不断壮大,目前日均访问量在全球网站中的排名稳定在前60名左右,在全世界报纸所办网站中,排名稳居第一。人民日报微博一鸣惊人,创办两年多,粉丝总量超过6000万,在各类热点及突发事件中,发挥了舆论引导、情绪疏导的重要作用。今年6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近半年来自主下载量达到1300多万。
现在的人民日报,已经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到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手机网、网络电视、电子阅报栏等10种载体,基本覆盖了现有各类传播形态。总体上看,大致走完了建设新兴媒体、推动报网互动两个阶段。
下一阶段,人民日报将把握移动互联网机遇,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运用,以做强人民日报移动客户端,打造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加快建设人民日报社数据中心等三大项目为载体,重点推动采编组织、技术驱动、人力保障、投资经营等四大机制创新,朝着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方向迈进。
总结人民日报社的媒体融合工作,我有一个体会。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党报的媒体融合也面临“三期叠加”的状况:无现成样本的摸索期,自我颠覆、自我革新的阵痛期,新建新媒体业务扩张完成后与原有传统业务板块打通整合的消化期。这时党报推进媒体融合,必须要分清哪些能变,哪些不能变,守其所当守,变其所应变,才能在融合中不被溶解,以我为主,做大做强。
达沃斯论坛上有句经典名言:这个世界存在两个世界:创新的世界和不创新的世界。在今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愿与各位同行共同努力,创新不渝,共创党报的光明未来。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