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伴随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格局的变革有目共睹。“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中高频率出现的词汇。今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做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等一系列新举措,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过多年,也分工联系过人民网,深深感到,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一直努力探索和实践媒体融合的发展道路。近年来通过拓展资源、应用各种新技术、变革业务模式,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我想就我知道的有关报网互动、传播渠道融合、全媒体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和大家作一些分享。
其实,在没有网络之前,人民日报就只有报纸杂志,这个阶段比较长,是不存在融合概念的。如果说“我”是报纸,“你”是网络,那么,实际状态就是“有我没你”。
真正的融合起步要从1997 年1 月1 日说起,人民网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体中是率先之举。最开始时,人民网还只是《人民日报》网络版,每天用中文发布《人民日报》的电子版,只有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当时页面访问量每天也就上万。而人民网的运营者也只有两三个人,在党报大院里占据着一块三十平米不到的小天地。这可以说是融合的第一阶段,“有我有你”,就是有人民日报,也有人民网,这个时期,各自独立运作。
进入新世纪,人民网有较大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原创性新闻,人民日报有八九百编采人员,办好纸质报刊外,完全可以多向人民网提供稿件,报社鼓励编辑部编采人员这样做。人民日报上多了一些人民网的专栏和网络新闻,人民网上也日趋活跃,不久把人民日报也放到了网络首页,全球都能看到当日的人民日报。这是第二阶段,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形态: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观地看,这一时期意味着全媒体新闻生产链的建成,通过这个链条,实现新闻生产的上游追溯和新闻反馈的下游延伸。
但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媒体传播新模式的涌现,仅在内容层面实现报网互动、报网融合是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有更深层次上进一步融合的媒体模式。现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即处于报网融合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这几年,据我观察,报社上下在向这个方向努力。201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社在北京特大暴雨之夜开通了法人微博。2013年初,人民日报社决定启动传播形态创新, 7月1日推出二维码。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2013年4月设立了报网互动部,组织力量专门研发报网互动系统,采用二维码、云拍等技术,建立起投稿、视频制作、图文发布、二维码制作一整套工作流程,开启传播形态的创新工作,强化共享和互补。努力打通传统传播模式与移动互联网的通道,成效是明显的,人民日报社在新浪开通的法人微博粉丝数目前达到5000万人。除微博外,还开设了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现在,人民日报发行量稳定在310万份左右,人民网页面访问量超过两亿,印刷版、数字版、电视屏、手机屏,有线传播、移动传播,正在开启多形态、多终端的传播之路。
人民网作为新兴媒体脱胎于传统大报,又在发展过程中深刻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和生存形态。传统媒体要跟上数字化、网络化的脚步,需要从新兴媒体中寻找支点。反过来,新兴媒体要谋求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传统媒体强大的新闻生产能力所输送的充足养分。走过了十七年的征程的人民网,也从一个只有两三个人的编辑团队,成长为一家拥有2545名员工的上市公司,实现了从一种语言、一个版本到16种语言、17个版本的进步和发展。
打造新型媒体,首先是新闻资源的共享。在广义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同时,媒体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新闻资源的共享,是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在采编渠道、信息源、稿件库等方面采取一体化共享机制,建立了记者队伍统一考核、双重考核计分等一系列制度,确定了栏目、版面及业务拓展等共建合作模式,实现了内容层面的融合,取得了明显的协同效应。
2014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共同打造了全媒体高端访谈栏目《两会e客厅》。栏目每场访谈一个多小时,内容编辑成8种产品,落地《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人民日报手机报等10个以上的媒体平台,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业内同行也认为这是《人民日报》权威性、编辑记者素养与人民网等多媒体平台资源的一次完美结合。
今年6月推出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也是如此,《人民日报》负责客户端内容的采集、编辑,人民网负责后台技术及推广、运营。这样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共赢,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最近11月的APEC报道,人民日报也是采用了平台化运作方式,把以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指挥中心移到了网上,在平台上、在移动群里,完成了所有的指挥、调度和信息沟通,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
其次是人员的聚合。据我了解,《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曾尝试开设微信群,将报网的采编人员聚拢来,围绕重大事件沟通信息,“产销”对接,把多媒体报道的采与编、报道组织与实施融合到一个平台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微信群是临时的,不是内生的组织机构,没有体制与机制的保障。不过这一通过技术平台实现跨部门聚拢的作用是清晰的,人民日报及其子报子刊和人民网,在全媒体报道方面继续探索有实效的融合,实现制度和机制的保障,甚至成为跨部门的实体机构,优化采编流程,实现内部采编力量、报道资源上的动态优化和资源重组。
再次,媒体形态的变化,舆论格局的变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信息交互的方式的变化,将深刻影响到报网融合的移动转型。据了解,人民日报系的全媒体矩阵,人民网、海外网、环球网面对的是5亿网民用户,人民日报微博、人民网微博、环球时报粉丝面对的是一亿粉丝、党报君、侠客岛、人民网等微信公众号面对的是200万订阅用户,人民日报客户端、手机报、手机人民网面对的是3000万移动用户群。人民网非常注重全媒体报道,根据事件及受众的需要,尽可能同时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报道新闻事件。人民网为8家地方分公司配备了电视直播车,发生重大事件时直播车开赴现场,做全程跟踪拍摄。“移动互联”正在自行证明这才是媒体融合的未来,才是报网融合必须面对的方向。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包括媒体功能、传播手段、组织结构、从业人员的融合。党报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力地扩大了党报的传播力。表现在:第一,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技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向报纸提供新闻信息,使报纸在新闻传播方面大为便利、更为高效;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无边界的传播特性,把主流舆论引导扩大化;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在舆论生成、聚焦、形成热点及其转换、放大过程中的优势更好地把握舆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第四,充分发挥党报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报纸网络共同发力,提高舆论引导效力;第五,充分运用媒体融合规律,更加明确党报与网络的分工与合作,创新适应新形势下舆论引导规律的体制机制,为进一步做好媒体融合创造良好环境。
新闻媒体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模式、途径、效果和趋向。在数字时代,新闻内容的分化和深化,舆论场域的变化和革新,传播方式的转变和重构,传受双方的转化和整合,媒体形态的拓展和融合,传媒产业的发展和竞争,高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媒体的革命。数字技术为媒介融合创造先决条件,但媒介融合的主导者仍然是传统媒体。
综合而言,目前我们对媒体融合规律的认识,未知大于已知。即便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关于报网融合也都还在探索的道路上。大部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或者是蜻蜓点水的浅尝辄止,以若干互联网要素进行装饰性的粘贴包装。
在采编业务、组织结构、资本构成的全面融合方面,尚缺乏市场号召力的传播平台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上网的报纸怎么卖钱,这是困扰世界上很多传统媒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传媒行业十分成熟的美国,也没有明确的成功范本可供参考。无处偷师只能自学成才,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无处偷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毋宁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回顾历史的发展,任何媒体都是不同新闻生产方式的结合,报纸、杂志书籍的核心是纸张和文字,广播的核心是音频与无线电,电视的核心是视频及其发射接收技术。网络并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对传统媒体的承载,音画视频的媒介要素生产没有变化,只是网络让其传播更为便捷、及时和快速。报网融合不是谁吃掉谁,谁消亡谁,而是媒体的一次转型,一次重生。
由此可见,媒体的渠道变化并非意味着内容的重要性降低,相比传统媒体时代,如今的媒体内容更彰显其灵魂、基石的作用,受众分化、用户定制充分证明内容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因此,新技术引领和带动下的内容创新,乃至媒体从业者的思维观念,用户意识的深层变革,正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这并非说报网融合的过程无痛,报网融合,无论前期如何扶持,最终都必须面临市场的考验。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行业与领域,在今天可能因为互联网紧密相连、携手合作。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特别需要开放的思维、连接的思维、共赢的思维。不能仅将媒体格局定位于互联网时代,或者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网融合需要超前认知,要实现一体化的“再无你我”,融合必须跳出原有的思路框架,谋求引领媒体时代变革深度再造。
整合、融合、复合是媒体发展的趋势,媒体融合更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人民日报,已经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到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手机网、网络电视、电子阅报栏等10种载体,基本覆盖了现有各类传播形态,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的舆论引导格局初步形成,一个形态各异、载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已具雏形。
报网融合是媒体面临的全新课题,未来的路还很艰巨。最近的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平台快速迭代使得传媒生态、媒体运转规律、用户媒介行为随之发生着革命性转变。这虽然让传统媒体倍感措手不及,但是不进则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责令其必须迎难而上,转型则成为传统媒体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力量。在转型的征程中,传统媒体更需摆正心态,坚信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坚定转型的方向和战略,进而厘清转型的关键和出路。“咬定青山不放松”,赢下这场媒体融合的大仗、硬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