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本届党报学术年会的主题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党报。如同自新中国建立至今,我们经常说的“党”是指“中国共产党”,这里说的“党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设区市、自治州)三级党委机关报。所以要对看似约定俗成者做解释,原因之一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祖国内地高校的新闻院系讲台上,其积极作用不容低估,但其中有些人士无意或是有意地把我们所说的“党报”与新闻史上的“党派报纸”完全划等号,起码是只看到二者的联系,而忽略二者的区别。这样会带来哪些消极的东西,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就不展开了。
  我们的党报,在党和国家力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迈向全媒体,即:记者采写、录制、拍摄的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录音录像后,先用简讯的形式在本报微博、微信、手机报上,于第一时间传播到受众中;往下在本报网站、客户端上,发布新闻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再往下是在本报的纸质版上,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全面报道和评论;再往下又在本报网站、客户端上,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最后由本报出版社精选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结集出版发行纸质书、电子书、光盘等。
  说到“全媒体”,今天各位均知其所指者何。然而,十年前——2004年,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提出以“大传播、全媒体的视野”布局学科体系(参见2005年2月18日刘继南在《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圈内圈外却有不同声音。记得那时我们组织过一次本科教学评估的预评,在一次会议上有来自校外的专家这样调侃:听说你们要搞“全媒体”?已经有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你们设了报刊专业、广播专业、电视专业。现在又有手机媒体了,你们是不是要再设一个手机专业呀?我们当时耐心地加以解释,这些年更是着力探索全媒体教学科研之路。如今圈内圈外对“全媒体”已耳熟能详了,这不能不令人感慨——理论指导实践,见解决定行动;也不能不进一步促使我们——坚信大学是社会之光,坚持大学在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与独立。
  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发表重要讲话。我感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史和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一定要跟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步伐,密切关注全球传媒界的潮流、趋向;高度重视中国传媒事业的新进展、新课题;深刻体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原则、路径。
  ——我们的传媒教学科研,要努力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观念和认识。譬如:在专业课程设置和科研课题拟定上,探讨如何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
  ——我们的传媒教学科研,要强化训练本科生、研究生的互联网思维。譬如:探讨如何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探讨如何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重视首创首发首播,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探讨如何适应新兴媒体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具备全球视野,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能力,做大做强自身品牌。
  ——我们的传媒教学科研,要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譬如:探讨如何训练在校生和刚离校的年轻记者、编辑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生产?探讨如何利用微博、微信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以上参见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载2014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第6版)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以信息传播教学科研为特色,以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为己任。在新闻传播从“铅与火”走到“光与电”阶段,我们没有落伍。今天新闻传播又从“光与电”走到“数与网”阶段,我们同样不能掉队,也不会掉队。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