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创刊于1934年,新中国后的《桂林日报》创刊于1951年;桂林晚报创刊于1939年。经过报人多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桂林日报社现拥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体坛导报》、“桂林生活网”、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等媒体和5家控股公司。面对媒体行业的激烈竞争,桂林日报社以现有的平面媒体为依托,以现有的资产为纽带,整合报社内外资源,将资源转化成资本,通过低成本(或零成本)扩张,放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逐步向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现代传媒集团发展。
  为了形成上述格局,特提出党报与新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请大家斧正。

一、党报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

  (一)党报会不会被新媒体颠覆?
  传统的商业零售被电商所颠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下一个被颠覆的是谁?银行、学校、医院、保险……都有可能。支付宝、余额宝已经对银行业造成了威胁,将形成巨大冲击;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学校和医院也将受到冲击等等。
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在本行业,而是创新者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从另一个领域闯入,给自己造成灭顶之灾,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有人认为新媒体已势不可挡地充当起信息传播第一平台,而传统媒体已经走到生死线边缘。
  党报会不会被新媒体颠覆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当今党报仍然有自己特有的生存空间和主流的受众群体。党报最大的受众主要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等等。根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上班时间不能上网,不能看电视,否者会被处罚。但八项规定没有说不给看报纸。因此党报有着无可颠覆的生存空间。
  (二)党报的权威性引领舆论话语权
  党报特定的阅读对象,是社会的主流人群,决定了新闻传播有效性,引领着舆论的话语权。如今网站所引用的信息,70%到80%都是传统媒体提供的。党报的自身优势就在于权威性、公信力,在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权威的政策解读及言论,这些是党报高人一筹、赢得读者的立身之本。
  实践证明,党报的权威性、思想性以及对于新闻事件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是新兴媒体争相转载党报新闻的根本原因所在。通过转载党报新闻,新兴媒体提高了受关注的程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同样,党报的传播效应也得到了扩大和增强,可谓双赢。事实上,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报纸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已是确定无疑的方向。可以相信,通过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不断创新报网融合的载体、形式和内容,着力突破单项传播的限制,以互动功能实现双向传播,向受众提供更好的内容和体验,党报一定会迎来第二春天。
  (三)党报传统出版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要与新媒体融合
  党报受出版周期及版面局限,容量及时间相对固定。与新媒体相比,这是短板。报纸作为党报的载体,又存在保存和搜索难的问题。与新媒体融合,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会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因此,党报与新媒体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

二、党报与新媒体融合模式的多样化


  我国的党报,受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的报纸,它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全国来说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一承不变的发展模式。党报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它与新媒体融合也一定是多样性的,不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模式。有的报社每年广告20多亿元,但是还有很多的报社广告只有一两百万,差别非常大。
  如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党报也有多种发行方式。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崇左日报》已经撤销了发行部门。他们的做法是,发行报纸全部由财政买单。《崇左日报》的发行量是三万六千多份,每年每一份报发行所获纯利润是100元,全年的发行利润是360多万。他们的员工50多人,加上广告等收入,人均有10多万元。现在,《崇左日报》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发行价格不降反升,新媒体如何去颠覆它呢?
  《桂林日报》有一部分发行与《崇左日报》相似。党报征订已列入机关单位的绩效考核中。如果单位不完成党报征订任务,那么年终的绩效考核会被扣分,直接影响该单位每个员工的年终奖。但不同的是《桂林日报》很大一部分发行是走市场运作,以广告换发行。
  桂林日报社早就注意到新兴媒体的崛起。在2002年创办了本地门户网站——桂林生活网。前面3年烧钱亏本。2005年进行股份制改造,报社及网站员工占有49%的股份。今年估计营业额1000多万元,利润300万元左右。每年分红30%。历年累计发展基金700多万元。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关键是利益的融合,只有利益上融合了,才是真正的融合。
  桂林生活网在广西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之一。现在我们在生活网上开设了《桂林日报》、《桂林晚报》的电子版、触屏版,为读者提供免费的在线阅读。但是,我们尽量减少电子版对报纸发行的冲击,日报、晚报的电子版滞后刷新。
  桂林生活网开辟的桂林人论坛已经成为桂林人最喜爱的网上社区。论坛不仅刊载桂林日报的新闻,为读者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也有大批读者实时上传各种故事、新闻、资讯信息等内容,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就是党报与新媒体融合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除此之外,桂林日报还积极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做好读者服务,掌握和开发读者资源,拓展“熟人生意”。近年来,报社通过与体育项目的融合,拓展到办教育,开发旅游项目,同时切入到健康养生、文化产业等等。
  报纸的副刊,是新媒体融合的试验田。2009年,桂林日报社晚报编辑部开展“民间良方征集”活动,桂林读者的积极响应,提供了大量偏方、单方、验方。报社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整理成册,先后出版《民间良方》、《民间验方》、《民间偏方》三本书。市场反映非常热烈,已发行15万册。2014年,《桂林日报》副刊“花桥”版以整版的形式连续登载桂林书画艺术的作品。我们的做法是,为书画家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们只需要将刊载的作品留一半给报社。然后出版这些艺术作品集,再卖给作者。在报网同时包装好作品进行拍卖。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报社收入,又让纯文化版成为“吸金”版,也拓展了报纸的读者群。
  这些融合,让《桂林日报》这份党报保持了强劲的活力和动力。我认为,党报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党报在与新媒体融合中将共生共荣

  党报的优势来自言论、主流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析;来自政策解读、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民情民意的上传下达。党报业已形成和培养了独特的读者群。这些都是党报的长处。虽然新媒体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党报及纸媒。
  就像原来有火车,火车是铁老大,一票难求。后来有高速公路、民航了,火车票还是一票难求。现在高铁、高速公路、民航会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汽运代替不了高铁,民航。高铁同样代替不了民航和汽运。你有你的客户,我有我的客户,相当大的部分是共同的客户。
  以此类推,广播电台发达时,以为报纸会死。后来出现了电视,有人认为报纸和电台都会死。事实是都没死,而是共生共荣。
  新媒体也一样。互联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种媒介形式可以通吃,电台、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都会死掉。自然界有个规律,任何一种生物,必须要有30多种伴生物,包括天敌,否则该物种最终也会灭绝。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只能说受众会更加碎片化、分众化、重叠化。同一人在同一天的不同时段,是不同媒体的受众。所以我认为不同媒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共存共荣。
  总之,党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党报的纸媒载体会萎缩,党报形态或者载体在变,但党报的本质,党报的性质将长期不会变。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这就是党报前进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