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自2001年底起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国内属首创。13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着眼于为新闻事业健康发展造就优秀人才,上海市委宣传部提供有力支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挥共建优势,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创新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新闻战线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中保持领先优势,为上海实施教育部、中宣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建立部校共建的管理机制,形成组织保障
新闻学院管理层面的部校融合,是发挥共建优势的有力组织保障。共建后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设有院务委员会,负责制定学院的发展规划等重大事宜,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院务委员会主任。院务委员会由上海宣传管理部门、复旦大学、中央新闻单位驻沪机构、上海各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以及一些新媒体负责人、业界著名人士担任。新闻学院院长由市委宣传部推荐产生。近年来,前后三任新闻学院院长都有在宣传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丰富的从业和领导经验。
院务委员会按照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明确“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核心,以数字化新闻教学为手段,培养合格的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新闻学院”的目标。
二、邀请媒体领导和业务骨干授课讲座,形成教学品牌
新闻单位从业人员到新闻学院兼课,是拓宽新闻传播师资来源、推动新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根据部校共建的有关安排,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多年坚持邀请上海主要新闻单位及中央驻沪新闻机构的领导和中青年业务骨干主讲必修课程,列入学生培养计划,成为学院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教学的一大特色。比如,本科生三年级必修课《新闻传播前沿讲座》(2个学分),由常务副院长黄瑚教授主持,每年秋季学期邀请10-12位业界骨干授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广播电视台等相关领导都应邀前来授课。
三、与新闻单位共建六大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就业优势
新闻传播院系学生在校外实践中接受锻炼,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手段。上海市委宣传部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的教学实习和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给予大力支持,新闻出版处每年协调各新闻单位做好新闻学院学生实习安排工作,从落实实习单位到分派带教记者。依托部校共建优势,校外实践有效提升了新闻学院学生的综合业务素养和能力,成为应对严峻就业环境的核心竞争力。在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100%。
四、聘任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形成初步经验
2012年,为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协调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专门制定了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工作计划。校外导师和学院导师共同带教研究生,在指导学生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校外导师工作的常态化,为下一步从新闻单位选聘优秀记者编辑到新闻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积累了经验。
五、多名青年教师主动到媒体挂职锻炼,形成自觉意识
为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提高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鼓励青年教师赴宣传系统和新闻单位挂职锻炼。近年来,到新闻单位一线锻炼,越来越得到青年教师的自觉重视,成为内在需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根据市委宣传部统一安排,新闻学院青年教师前往世博会宣传及媒体服务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还有青年教师在新闻一线中积累经验,对他们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产生实实在在的推动。
六、紧贴新闻舆论工作实践,切实制定科研规划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纲要,形成正确导向
针对新闻教学、科研与新闻舆论工作实际较为严重脱节的问题,在共建过程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特别注重科研规划与研究生培养纲要的制订,以求在思想上和制度上形成正确导向。当前,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强,新闻传播越来越成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能力。最近一年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花大力气,切实制订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在教职员工特别是教授中动员,并分成两个调研组实施调研,多次召开教授副教授座谈会,反复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明确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本质特点。
七、12届单考班为媒体培养优秀骨干,形成双赢格局
从2002年开始,借助部校共建机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班,单考班的学员均是本市各新闻单位推荐后经笔试、面试录取的青年骨干。截至2013年,单考班举办了12届,为上海各主要新闻单位培养了205名硕士毕业生。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新闻学院对单考生在入学机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既坚持严格标准,又积极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