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寄托的微信作为新兴媒介,近几年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看新闻。很多人认为这将是对传统媒体的又一轮打压,甚至曾经的新媒体——门户网站、微博等都如临大敌。微信的迅猛发展让传统媒体雪上加霜,还是能给传统媒体带来一线生机?
先看一个例子。《中国环境报》旗下的子刊《环境经济》2014年改版,更名为《新环境》,第一期的专题就引起轰动,专题文章《环保局长是官还是吏?》被大量转发,上至环境保护部领导,下至县级环保局工作人员,环保系统几乎无人不知,甚至还有环保局长将文章打印出来给分管领导看。
作为一个新改版的刊物,发行量不过万份?怎么就会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力?微信成了文章推广的最重要平台。《环保局长是官还是吏?》最初在微博上刊发,只有十几人阅读,其中一位读者将其转发至微信,阅读量便开始呈几何式增长。由于《新环境》第一期出刊时,并未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具体的转发量和阅读量无从得知,但大部分读者反馈他们都是从朋友圈看到的文章的。
《新环境》2014年7月31日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很多文章的阅读量都超过了20000,转发量超过了2000次,其中,《环保问责,基层担心哪些问题?》一文阅读量已达到了30735,再次在环保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如果没有微信,这些文章恐怕无法获得如此大范围的传播。
为何微信有这样的影响力?为何微信传播能够呈几何形增长?这正体现了微信的传播特点。
微信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订阅微信公众号,定时收到推送的消息。第二种是用户看到朋友圈内转发的消息。
在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方面,微信传播效果较好。
一是微信推送方式更加有效。微信是公众号群发一条消息给所有关注的人,每个人都会收到这条消息,且每条信息都需要用户主动处理。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受众相当于微博的100万粉丝。这一说法也从侧面反映了微信传播的影响力。
二是微信对推送的内容有所限制。由于每条消息用户都要处理,为了减少信息干扰带来的不便,用户不可能添加大量公众号。调查显示,目前用户普遍添加的公众号不超过30个。同时,基于不打扰受众的原则,微信公众号每天只能对用户推送一次信息。由于每天微信推送内容有限,以深度、独家见长的行业报也就有了以内容取胜的机会。
在朋友圈转发方面,微信也具有明显传播优势。
一是转发信息的传播对象更加精准。微信朋友圈属于强关系链的交友圈,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大多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与微博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的状况不同,微信的用户多是真实的、活跃的、有价值的。例如,《新环境》的主要受众是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一个环保人的同事、同学、朋友中,必然有很多有共同爱好和关注的环保人。一旦某个环保人转发某篇文章,他的朋友圈中必然有很多人对此文章感兴趣,或看看、或转发。这就会形成滚雪球的效应。
二是线上与线下圈子高度重合,能够形成舆论氛围。微信朋友圈与用户现实中的关系网络具有高度重合性。例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的人都看了某篇文章,在上班时间谈论此文章的观点,那他也会将此文章找来看看。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关注了某篇文章,他的下属也多会领会文章中的精神。
有人认为,不能高估微信传播的作用。朋友圈具有排外性,信息和评论都只能互为好友的双方看见,对信息进行评论的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很低。这就造成微信传播不可能像微博中的某条热点信息那样,能够快速、大量转发,引起广泛讨论。但在笔者看来,行业报的目标是在行业内树立品牌,获得某一行业从业者的长期认可,不需要短期内炒作某条新闻吸引眼球。
也有人认为,由于微信低成本、零资费,诞生了大量的自媒体,这将对传统媒体构成竞争。在笔者看来,行业报深研某个行业几十年,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对问题的准确把握、对采访资源的积累等,都不是一个新组建的自媒体短时间内能够超越的。
虽然,微信给行业报带来了生机,但也要谨慎地乐观。是否长期订阅某个公众号是用户的自由,用户随时都有取消关注的权力。如果连续几日公众号没有优质信息推送,用户很可能取消对其的关注。行业报要想抓住微信带来的机会,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其一,精选内容,细分受众。要树立品牌,内容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法宝。
一方面,要做好独家报道、做好新闻解读。行业报的竞争优势就是深度报道、专业分析、独家解读。如前所述,《新环境》杂志中的文章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不仅是借助了微信传播平台,更重要的是那些文章直指时弊,道出了问题的要害,说出了环保工作者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内容好坏是用户转发与否的关键。分析前面提到的《环保问责 基层主要担心哪些问题》一文的传播轨迹,笔者发现,推送之后阅读量并非一夜暴涨,而是在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之内,慢慢涨起来,甚至一个月之后,还有人在阅读。可见,只要内容独家、观点深刻,说出读者心声,就会被读者认可。微信让媒体竞争重回内容为王的轨道。传统媒体要扬长避短,借此机会发挥自己的内容优势。
另一方面,要针对受众,推送信息。由于每天微信推送的信息十分有限,有针对性地发送给不同受众不同信息显得格外重要。《中国环境报》的受众细分起来,可分为环保系统工作人员、企业用户、热心环保的公众等。对于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来讲,最希望看到的是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内容。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环保系统被问责的风险增大,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尽职免责;新环保法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如何才能学好用好这部新法规等。而企业用户,更关注国家政策、产业发展。例如,在当前环境风险日渐增高的背景下,国家在环境政策方面会有哪些调整,环保产业投资前景如何等。对于公众说,最关心的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内容,如环境污染带来哪些健康风险、机动车限号政策会不会有所调整等。因此,行业报的微信信息发布的受众细分至关重要。《中国环境报》现在共有3个公众号,分工为:主要针对环保系统工作人员;主要针对各企业用户;主要针对一般公众。
其二,增加沟通,强化互动。营销注重的不仅是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加强沟通与联系。和微博一对多的差级传播不同,微信是一对一的同级传播。互动效果更好。因此,行业报也要利用微信这种特殊属性,强化与受众的沟通,加深与受众的联系,扩大自身影响力。
笔者认为,鉴于行业报微信平台的工作人员有限,可以在微信上就下期专题、主题广泛征求意见,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读者有参与办报、共同办报之感;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布一些调查问卷,借以了解读者需求、基层声音;可以与当前业务结合,发布一些线下活动的报名启事,例如绿色企业的评选活动报名等。
其三,突破文字,丰富形式。微信可以发布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鉴于微信的移动互联网属性,公众多在上下班等零碎时间登陆微信,且手机的屏幕小,公众工作一天视觉疲劳,因而行业报公众号应尽快拓展多种信息推送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信息发布效果。
最简单可行的做法是增加音频内容。可以将本报独家解读等转录成音频进行发布。这种做法成本低、易操作,又不改变原创内容,还能解放受众双眼。可以将记者采访的精彩部分的录音剪辑后推送,这样有观点、有现场感的内容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可以在环境热点新闻后发出语音短评,第一时间表达观点,借以弥补期刊周期性带来的热点新闻无法第一时间发声的不足。
一些人认为,纸媒挺不过21世纪。但在笔者看来,任何时候,只要是有价值的信息,都会有人愿意付钱获取。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做深、做实、做透行业新闻为目标的行业报人有前途,有未来。只要我们持续不断的给读者提供独家的、优质的内容,读者一定会给我们超乎想象的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