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作为二战时期中国的临时首都,在抗战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重庆日报》作为省级党报,于2015年5月全面启动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报道。《重庆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立足本土,生动再现了战时重庆的全貌,以贴近历史、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多维视角,将读者带回曾经烽火连天的岁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有效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一、努力挖掘重庆独有的报道资源,着力让“历史说话”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折不扣的东方主战场。
  2015年3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中国将隆重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的官方消息。中央及地方媒体随即陆续推出纪念活动的报道计划。然而,重庆日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与其他地方党报相比应该突出哪些特点?
  纵观《重庆日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报道,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线时将报道的历史视角对准了重庆这座在抗战中饱经风霜的城市,从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中寻找重庆独有的报道资源。
  1937年,重庆成为抗战时的首都。从1938年开始,重庆遭遇了日军长达五年多的残酷轰炸,数以万计的抗战文物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忠魂。
  2015年5月12日,《重庆日报》推出“抗战新发现”专栏,开栏的话中这样写道,“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其间,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往事,英雄之城岁月峥嵘,抗战山城慷慨豪迈。即日起,本报将由史料、文物和老照片等切入,为你讲述老重庆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抗战新发现”专栏推出后,先后发出《日军炸毁水管 重庆挑水工达两万人》、《抗战头顶 敌机随时可能出现 洞中孩子们在参加高考》 、《战火中的重庆 中西合璧婚礼流行》、 《宋氏三姐妹街头秀旗袍》 、《365位名人签名“显示我们的力量”》 等一批稿件。记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图片,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战时重庆鲜为人知的一面。其中不少资料都是从当地博物馆中深入采访挖掘出来,从而形成独家的报道资源。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新华日报》迁来重庆之后,有近3000期是在重庆出版,真实地报道了日军的残暴罪行,并激励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重庆日报》借助了《新华日报》重要的历史资料,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付出和努力跃然纸上。
  5月18日,《重庆日报》与重庆市文化委、市文物局推出“走进重庆抗战文物”专栏,通过挖掘一件件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读者一起重温抗战时期刻骨铭心的岁月。
  《重庆日报》从抗战期间出版的《新华日报》文献中,挖掘当年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的各种活动,如《周恩来准确遇见太平洋战争爆发》 、《左权殉国 周恩来赞“精神不死”》 、《从武汉撤退前最后一刻 周恩来赶到报社口授社论》 等一批图文结合的独家报道。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整合,还原真实历史故事,以小见大,串联起当年的峥嵘岁月。

  二、抓住历史节点将报道推向高潮,为“民族铭记”

  《重庆日报》在立足本土,挖掘夺人眼球的独家报道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图文报道的作用,用图片体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提高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2015年6月5日,6月6日《重庆日报》连续两日在第四版推出专版《勿忘重庆大轰炸》。
  1941年6月5日,18时18分,重庆城区空袭警报大作,24架日机分三批经湖北宜都、松滋等地突然夜袭重庆。《勿忘重庆大轰炸》专版的推出正是为了纪念这次伤亡惨重的历史事件。6月5日第四版刊登的《17分34秒 影像见证日本对重庆最猛烈轰炸场景》、6月6日第四版刊登的夏婧的报道《大轰炸亲历者回忆持续11小时的救援——打着电筒在尸体中寻找幸存者》等,以警醒的标题和触目惊心的图片将这段历史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日刊登的《重庆大轰炸祭》,对此事件的影响作了进一步阐述。文中写道:“我们不应忘记,正是由于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数以千计的鲜活生命在重庆大隧道中逝去! 我们不该忘记,持续六年之久的大规模轰炸,致使重庆两万多无辜市民丧生!我们不能忘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对我国900多个城镇实施的惨无人道的轰炸,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实在难以估量。铭记重庆大轰炸的历史,缅怀死难同胞,不是去咀嚼历史的苦难,更不是为了延续旧时的仇恨,而是为了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是为了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为纪念“七七事变”,《重庆日报》推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专版,在第四版整版刊发报道《尘埃和谎言模糊不了卢沟桥的记忆 我市发现日本蓄谋侵华新铁证》,同时配发文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重庆的伟大实践》。这组报道依然是立足本地而挖掘的独家报道资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大阅兵前夕,《重庆日报》纪念抗战胜利报道达到高潮。9月2日,推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四个专版,所载的《英雄之城》、《浴火之城 守住重庆守住希望》 、《血脉之城 筑成抗战生命线》、《不屈之城无惧轰炸建家园》等报道,全景再现了战时重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斗争。
  三、聚焦抗战时期的社会百态,让读者更深感受“家国之殇”
  抗战是一个历史过程。抗战时期的社会百态,普通人的生活等,都是读者关注的内容。
自今年5月以来,《重庆日报》推出了“抗战新发现”、“抗战往事”、“走进重庆抗战文物”等多个专栏,对准战区的生活、文化、群众,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抗战时期中国普通百姓在方方面面所遭遇到的艰辛。
  老兵,其实也是普通百姓。《重庆日报》为纪念抗战老兵,推出了“抗战往事”专栏。
  8月13日的《秦淑俭:暗夜下的“潜伏”》、8月18日的《胡宋炀:自制连环雷炸鬼子》、8月21日的《樊维乾:枪林弹雨中胸部受伤幸存 战友优待日军俘虏反被咬伤》、8月26日的《吴满堂:上战场打鬼子,就没想过活着回来》等报道,通过生活在重庆仍健在的普通老兵的精彩讲述,再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抗战记忆。生动的细节描写,娓娓道来的叙述,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加上照片中老兵饱经风霜的面容,直击人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8月5日正式推出“抗战往事 重庆文化”专栏,目的是追寻抗战时期各种艺术门类在重庆发展壮大的轨迹,彰显文化大家们为爱国救亡而发出的最强音。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全国大批文化名家云集在此。他们以笔、以歌、以舞、以剧等多种形式,讴歌爱国情怀,痛斥日本侵略者,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华民族的战斗与不屈。抗战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的标杆,对今日重庆影响至深至远。“抗战往事 重庆文化”从戏剧、文学、电影等领域介绍了战时重庆的文化脉络,对战区的文化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此外,《战火中的重庆 中西合璧婚礼流行》、《宋氏三姐妹街头秀旗袍》等一批极具生活气息的文章也得到读者的格外欢迎。
  总体而言,《重庆日报》在整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中,以独家的新闻报道资源、以消息、通讯、评论、人物特写等多种报道体裁,图文并茂、大放异彩,发挥了党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引领作用。

(课题组成员:邵香云、张晓红、闫永栋)


《重庆日报》2015年5月12日要闻版《抗战新发现 日军炸毁水管 重庆挑水工达两万人》编辑:肖福燕 | 记者: 夏婧 实习生 廖雯雯

《重庆日报》2015年5月14日文体版《抗战新发现:头顶 敌机随时可能出现 洞中孩子们在参加高考》

《重庆日报》2015年5月21日文体版《抗战新发现:战火中的重庆 中西合璧婚礼流行》
战火中的重庆 中西合璧婚礼流行本报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颜宏

《重庆日报》2015年5月22日文化版《宋氏三姐妹街头秀旗袍》本报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颜宏

《重庆日报》2015年5月22日文化版《365位名人签名“显示我们的力量》本报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颜宏

2015年7月21日《重庆日报》文体评论版《周恩来准确遇见太平洋战争爆发》本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2015年7月22日《重庆日报》文体新闻版《左权殉国 周恩来赞“精神不死”》本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2015年7月22日《重庆日报》重庆新闻版《从武汉撤退前最后一刻 周恩来感到报社口授社论》 本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2015年9月2日《重庆日报》第10版:陈维灯《浴火之城 守住重庆守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