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世界多国领导人及代表参加阅兵式,阅兵式上不仅解放军整齐的队列方阵以及各式新型装备引人瞩目,习近平主席宣布的解放军将裁军30万人的消息更是迅速登上海内外媒体的新闻头条,同时引起媒体和广大网民的热议。9.3阅兵是我国成立以来首次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的阅兵,引发了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将裁军30万”、“超级震撼!一张长图全景再现大阅兵”等成为了阅兵期间微信最热门文章,都收获了超过五十万的点击量;“震撼”“热血沸腾”“骄傲”是相关文章中提及最多的形容性词汇;“凯旋”“威武”则成为配图时最常用的关键词;不少网民还以转发组图、小视频和用国旗换头像表达激动和祝福。而阅兵后马上召开的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纪念大会和解放军军演,又在短期内连续提振了国人爱国情感。
(一)“大阅兵”期间的舆论表现情况
1.主流新闻网站发力,引导网络舆论积极向好
(1)宏观层面对大阅兵进行权威的信息发布,及时进行事件解读。在本次大阅兵整个过程中,主流新闻网站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的报道,不仅提供了及时、充分的新闻信息,而且以全方位和多元化的报道视角,对整个阅兵的前期准备、当天阅兵过程、部队武器装备、受检阅官兵日常生活、老兵经历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追踪式报道。比如人民网全面报道了阅兵准备进程:“北京后天就将举行大阅兵,相关准备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近日主题花坛、护栏更换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交通、电视节目管制也陆续推出……”并且主流媒体对阅兵当天释放出的信息进行了积极意义上的解读,引发和带动了其他网站和网友的自传播,对网络舆论的走向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新华社为例。新华社在阅兵前后的报道中始终处于积极引导舆论的关键位置,除了对信息及时更新发布之外,还通过发表时事评论并邀请相关专家对阅兵进行解读等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大众舆论走向。新华社邀请到了台湾淡江大学教授王昆义对习近平主席提出裁军三十万这一消息进行解读。王昆义教授表示,要肯定的是大陆军事装备的发展,有助维持东亚地区的和平。同时,台湾军事专家施孝玮也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并表示,阅兵仪式展现出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70多年前积弱的中国,而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永不称霸,传递出既具备实力又崇尚和平的理念。
(2)及时对大阅兵作出积极评价,并肯定大阅兵的历史意义。主流媒体网站除了对阅兵前后整个过程进行报道和解读之外,也对整个大阅兵做出了积极的评价来引导舆论,尤其是充分赞扬和肯定了本次大阅兵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光明日报发布了一篇题为“向世界昭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能力和决心”的评论文章,并且指出此次中国的阅兵活动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明智之举,并且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为亚洲乃至世界树立了典范。该评论文章被人民网转载,成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日报发表了题为“见证庄严时刻,感悟和平征程”的时评,从缅怀革命年代先烈、抗战革命先烈精神永存的角度回顾了中国的抗战史,并且肯定了这次阅兵是让每个国人骄傲的伟大瞬间,是汇聚强大的中国力量,是作为胜利者的一次自我确认,是对当年战争英烈的缅怀,是对未来和平的一次充满阳刚气息的祈愿,更是坚定维护和平决心的宣示。此外,还有一些题为“荣耀之城——北京,从卢沟桥到天安门”、“九三阅兵,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等评论性文章也都是站在回顾历史与充分肯定阅兵历史意义的高度上进行解读的。
(3)主流媒体网站对外及时澄清“抹黑”,对内报道外媒的正面评价。在整个阅兵期间,有不少海外媒体对于此次阅兵报道的舆论导向是负面的,比如认为中国举办此次阅兵是劳民伤财之举,或者认为是中国在经济困难时期借助阅兵改善形象,展示自己的武力等等。面对这些负面报道,我国的主流媒体网站在外媒和国内民众之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润滑剂和沟通的媒介。对外,诸如《环球日报》等面向国际的媒体客观的对此次阅兵盛况进行报道,并且将国内社交媒体网民的正面呼声传递给外媒,及时对中国此次阅兵所带有的维护和平的美好心愿表达了出来,及时消除海外媒体对中国的误解。《环球日报》曾报道,此次阅兵对中国社会来说,它是漫长心路历程的一个记忆和总结点。近代以来承受的屈辱带给中国的不是报复欲望,而是不恃强凌弱,要维护世界和平。对内,以人民网为主的网站报道诸如“外国来宾盛赞中国大阅兵”、“阅兵盛况席卷海外媒体”等正面的评价性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将海外媒体对中国阅兵的积极评价汇集成文章进行发表,给民众以认同感和自豪感,努力消除因误解而造成的隔阂与矛盾。
2.社交媒体积极跟进,舆论热度达到高峰
(1)微博平台凸显优势,网民共同“直播”阅兵全过程。9.3阅兵在微博这一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强烈的关注,远远超越了之前对“天津爆炸”案的关注。9月2日,舆论热度开始上升,网友开始广泛的搜索相关信息及参与讨论,9月3日阅兵之日,舆论达到峰值,热度维持2天左右,在9月6日,关于“阅兵”的舆论回落。根据人民网大数据策划“网民情绪展示”中,登上微博十大热点话题排行榜的话题分别是:“习近平宣布将裁军30万”、“9.3天安门阅兵”、“向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缅怀先烈,祭奠同胞!”、“今天,无论你在何处,请为阅兵喝彩,为中国点赞!”、“今天,大阅兵!此刻,一起传递!庆祝胜利!分享荣光!”、“英姿飒爽!看中国军人风采!”、“这一刻,美丽的天安门广场”、“装备方队正整齐入场”。微博由于其信息传播迅速化、开放性等优势,网民在微博平台上进行着即时性的内容生产和转发,并且在阅兵当天发起了多个热门话题一起讨论,以短小精悍但是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微博平台上进行着大阅兵的“直播”。从其舆论导向来看,主要是以向老兵致敬、向中国强大的国力致敬、赞叹中国军事实力强大的正面的舆论为主。
(2)微信及时整合碎片化信息,并注重细节解读。微博虽然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是其信息生产是碎片化的,就阅兵进行深度解读的文章在微博上发布的相对较少。而微信正好弥补了微博的不足,它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公众号的形式向微信用户进行推送,并且就阅兵当中透露出的信息进行延伸性和扩展性的解读。微信平台上有用细节打动人心、解读引导情感的长文,如“大阅兵中十个最感人的瞬间”,将阅兵中让人为之动容的画面以及微博上让人们感动的解读整理在一起,引发网民的情感共鸣。还有关于阅兵的科普文,比如“大阅兵,各国元首都坐什么车”、“大阅兵总体安排大揭秘”等等,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到大阅兵的方方面面。此外,还有包括“大阅兵十大看点”、“大阅兵流程”等整理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微信用户。总体来看,微信上的舆论注重阅兵的种种细节解读,并且以引发情感共鸣为主,辅以“自豪”、“感动”、“震撼”等字眼吸引读者眼球。
(3)网民“点赞”与“吐槽”并存,借助社交媒体“畅所欲言”。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抑或是以发布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自媒体,网民在借用这些平台畅所欲言的同时却也呈现出“点赞”与“吐槽”兼而有之的局面。在此次阅兵中,大部分舆论是网民表达自豪感和骄傲的内容生产,“扬国威、振军威”、“向老兵致敬”、“祖国万岁”等发言不绝于耳,同时也有一些“吐槽”和攻击的声音在里面。有些网友就抗战的正统之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部分网友认为共产党歪曲历史,应该首先承认国民党在抗战时的领袖及主力地位,还将此事与前几日的《开罗宣言》联系在一起。还有网友认为此次阅兵邀请了国民党的老兵参加已经表明了共产党的态度,凡事都有过程,还抨击蒋介石虽然是主力,但是消极抗日。此次阅兵的直播也受到了大量的吐槽,在网友质疑央视直播的专业性:如镜头被切飞、碎镜头和失误镜头太多等,还称外媒拍摄的大阅兵完爆央视水准、央视的直播让战士几个月的辛苦都白忙了。很多人通过转发84年的经典阅兵场景,来吐槽央视当天的直播。
(二)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发展趋势
关于这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虽然境外媒体是负面性质的舆论导向为主,但是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主流媒体网站还是微博、微信等为主的社交媒体,其积极向上和正面评价还是占领了国内的舆论高地。在社交媒体层面,尽管这里面也有一些网民的吐槽,但是总体而言,社交媒体还是发挥了供网民进行内容生产和评价的重要作用。这表现出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几点发展趋势:
1.国内主流媒体网站的舆论引导力显著提升。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为代表的重点新闻网站成为引导境内外舆论走向的关键力量。来自这些网站的信息不断被转载,构成了网络信息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着商业网站和网民评论的视角、议题、话语和价值导向。与此同时,这些主流媒体能面对海外媒体的负面舆论进行及时的正面回应和沟通,对外及时宣传此次大阅兵的历史意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表现,对内又能够将海外媒体正面的评价向民众做报道,起到了促进达成共识、塑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润滑剂作用。
2.网络空间逐步清朗起来,网络秩序正在建立。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提出让网络空间清理起来的治理目标。从本次大阅兵的舆情的来看,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很少,尽管有对一些报道方面的吐槽,但是网民借助微信、微博平台进行着积极正面的情感表达,并且在国家认同的层面上表达着对此次阅兵的敬重,“正能量”正在积聚并相互感染,网民的从情绪宣泄向理性讨论过度。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在治理网络空间中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国网络空间的秩序正在建立。
3.媒介融合发展显著。在这次阅兵的报道中,我国网络主流媒体能发挥积极作用,在于主流媒体网站是传统主流媒体借助了新媒体的技术手段,而且将多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思想融会贯通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各个流程,取得良好效果。一是报道视角强化参与感和体验性,记者成为广大受众的“眼睛”;二是利用图片、微视频、语音回传等手段制作适合不同平台的内容;三是主动为第三方平台和自媒体提供内容,促进信息的自传播。主流媒体占据了信息素材高地,例如借助“秒拍”将相关报道为民众呈现出来。从这些经验可见,主流媒体的媒介融合发展已经从思想转化为行动,从制度设计转为业务实践,从技术与渠道融合拓展到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颠覆性改变。
4.新媒体主导的对外传播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媒介技术发展降低了对外传播的门槛,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国际舆论场。一方面,国内与国际舆论场的联系和互动更加紧密,国内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把民众的讨论和意见带入国际媒体的议程设置。本次大阅兵获得世界瞩目并且在国内取得积极热烈的评价,与新媒体报道和引导力度的加强紧密相关。境内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快、准、狠的全面占领新媒体平台,并及时澄清和反击境外媒体的“抹黑”,社交媒体被引入积极正面的议题和情绪中,对境外媒体产生重大影响。
(三)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启示
大阅兵期间我国良好的舆论态势反映了我国网络生态和新媒体发展的新态势,也为重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1.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和舆论引导能力。大阅兵的正面舆论报道再次证明了网络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资源、渠道、人才是网络主流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的核心优势,充分组织和利用好这些优势,在新闻选题、报道视角、价值引导等方面提升水平对社会舆论、网络舆论以及国际舆论都有重要影响。大阅兵的报道中,网络主流媒体的经验简要概括为: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引导式和历史意义视角的评论;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手段;外媒和国内民众信息沟通的媒介等。
2、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媒体的传播效能。当前媒介环境下,网页推送、手机客户端、搜索热词列表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入口;网页专题、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专区是人们深入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平台。大阅兵的传播中,高度重视新媒体的传播效能,将主流媒体精心制作的内容通过技术手段引入上述入口和平台,使新媒体技术和社会化媒体平台成为延伸主流媒体产品和内容的重要手段。
3、做好社交媒体内的议题互动与内容聚类。社交媒体的讨论是民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舆论风险的重要来源。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的讨论容易带有情绪化,比如阅兵中网民出现了对央视阅兵直播的攻击性话语和吐槽。通过积极主动的议题和专题设置,将网民讨论吸引到集中的“区域”内,有利于互动和引导,避免极端。此外,即时向分享类、百科类社会化媒体中提供权威解释也是有效避免新闻事实被歪曲的重要手段。
4、保持对新闻事实的评析和解释的引导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带有主观性,受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且对舆论有重要的影响。本次大阅兵在新闻策划中,不仅注重有趣有料的新闻事实发布,更注重对新闻事实评析方向的引导,如将海外媒体及人士对大阅兵的肯定性评价引入报道中,以形成对新闻事实解读的强势话语,从而保证在公众讨论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方向。
5、要形成对国际媒体的影响力和牵制力。海外媒体在大阅兵期间的报道有很多负面的猜测,由此可见我国媒体在现有状态下,我们还不能影响到国外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议题及倾向。因此,国内媒体要继续提升新闻策划与生产、传播能力,尤其是利用多语种、适于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产品生产能力,从而适应国际舆论场的新变化,增强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信息生产日益丰富,要培育和提升这些平台和社交媒体账号的管理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发挥民间力量来形成对国际媒体的影响。
6、充分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尽管目前而言我们还不能影响到国外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议题及倾向,但是我们可以在Facebook、Twitter等国外社交媒体上发力,在社交媒体上引导舆论,进而影响到更大范围的舆论场。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工作着手:首先,可以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我国官方媒体的账号,实时发布信息,澄清不实言论。其次,可以在我们自己的账号下加大评论、点赞及转发力度,提升我们自己账号的热度,增强传播效果及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