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2年7月22日凌晨4点58分,@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同步发出了第一条微博:
@人民日报: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明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
微言大义,正当其时。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第一条微博标志着党报迎来了微博时代。有媒体评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一小步,是中国党报微博的一大步。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自开通以来,留下了一串串令人惊叹的数字:首发微博总覆盖人数约2683万,首日微博总转发数2万余次,总评论数近5000条。截至201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已发表微博内容54922条,拥有粉丝超过4183万,在新浪微博媒体势力榜的榜单中,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成为纸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微博,也是党报微博的领头羊。
中央级党委机关报进驻微博这样的草根话语平台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读者印象中,一向严肃、庄重、传统的《人民日报》,在开通微博的三年多来吸引了众多粉丝,获得了大量评论和转发,赢得了网民的肯定与信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表现为党报微博树立了典范。
(一)更新及时,内容丰富
自上线以来,人民日报微博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从未失声。笔者统计了人民日报微博2015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的微博发帖数(表1),共621条,平均每日微博数41.4条。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平均每小时更新2至3条,遇到突发事件则会调整发布频率。总的来说,信息发布频率符合网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和规律。
从发布内容来看,人民日报微博内容覆盖面广泛,综合性强,既沿袭了纸媒的传统,也注重贴近生活,主要集中于社会热点话题、时事政治及与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小贴士(表2),尤其突出社会热点话题。在11月上半月的人民日报微博中,帮被拐儿童回家、双十一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得到了关注,对浙江丽水滑坡、巴黎暴恐等突发事件也及时发声,11月1日关于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微博被转发30564次,11月5日关于2016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候选的微博网友的评论互动高达7000条,这真正体现了人民日报微博在关心人民关心的事。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人都有麦克风”,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的“公共领域”,“网络民意”常常代表着社会主流的声音,人民日报微博与网民共同关注热点话题,更贴近群众,更了解民意。在与网民就热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人民日报微博打破了往日严肃沉闷的党报形象,消除了网民的心理隔阂,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赢得了信任,也增强了公信力。
表格 1:2015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发帖数
日期 |
微博数(条) |
总计(条) |
11月1日 |
37 |
621 |
11月2日 |
45 |
11月3日 |
43 |
11月4日 |
42 |
11月5日 |
38 |
11月6日 |
40 |
11月7日 |
41 |
11月8日 |
39 |
11月9日 |
40 |
11月10日 |
41 |
11月11日 |
47 |
11月12日 |
39 |
11月13日 |
41 |
11月14日 |
51 |
11月15日 |
37 |
表格 2:2015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内容分布
内容 |
数量(条) |
比例(%) |
社会 |
146 |
23.5% |
时政 |
71 |
11.4% |
经济 |
34 |
5.4% |
文化 |
41 |
6.6% |
民生 |
24 |
3.8% |
环境气候 |
18 |
2.8% |
交通安全 |
17 |
2.7% |
科技教育 |
52 |
8.3% |
文娱体育 |
22 |
3.5% |
生活服务 |
59 |
9.5% |
医疗健康 |
57 |
9.1% |
情感励志 |
36 |
5.7% |
突发事件 |
43 |
6.9% |
人民日报微博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以原创为根本,既有来源于母媒体的原创内容和即时消息,也有“人民微评”等原创评论,同时兼顾来源于其他媒体的网络热点和网友评论的转载分享。利用微博这一多媒体平台,博文多以“标题+内容+链接+图片”的形式呈现,图、文、声、象的结合使内容的呈现更多角度,更全面,更富趣味。同时,短微博作为报纸内容的“提示”和“预告”,链接引导读者进行深度阅读,《人民日报》将其官方微博与母媒体以这样的方式连接起来,二者互补并互动。
开通至今,人民日报微博边运行边尝试,打造了不少品牌栏目。“你好,明天”是每天午夜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一般是对当天重大新闻事件的总结回顾,或追踪发展中的新闻热点,有时结合新闻事件进程发出期许等;“人民微评”是人民日报微博的评论栏目,根据新闻事件表达观点和立场。“微议录”则是根据社会热点抛出问题,摘录网友评论,引发社会思考。在人民日报微博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品牌栏目引导理性思考,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品牌形象,都得到了网民的好评。
(二)主动发声,针砭时弊
微博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格局,因此网民对官方的声音不但不会厌弃,反而更加渴望。作为我国最权威的媒体,《人民日报》的价值就在于以权威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特别是针对公众存有疑问的事件,在最大程度上澄清事实。
舆论引导贯穿于党报日常报道的方方面面,而舆论引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热点问题的引导上。 人民日报微博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在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中,人民日报微博选择了不失语,不回避,直面问题,大胆针砭时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开始,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灾情进展、死亡人数和死亡名单的报道,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后的山西洪洞透水、浙江沈家坑水库垮坝、安徽马鞍山沉船、重庆“周克华事件”、“保钓”斗争、马航失联、山东招远案等,在这些国内国际重大、突发、敏感事件面前,人民日报微博从未缺席,通过及时的报道传递有效信息。
11月13日晚22点50分,浙江丽水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巴黎市区巴塔克兰剧院等地于当地时间13日晚发生枪击案,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发生爆炸事件故,对于两起突发事件人民日报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实时更新事件进展、伤亡人数及后续报道。11月14日-19日,人民日报微博共发布浙江丽水滑坡相关信息17条、巴黎暴恐事件32条。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这一优势通过“人民微评”和“你好,明天”栏目延展到微博平台中。在11月14日晚的“你好,明天”栏目表达了世界人民在恐怖主义面前的团结与决心。当日的“人民微评”发声,为了巴黎哭泣,也别忘了丽水,每一个遇难的生命都值得叹息,请把关心于祈祷也给予丽水。
微博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并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关键时刻看党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舆论引导方面,最能凸显党报的价值。人民日报微博弘扬了主流价值观,紧贴民众利益,在关键时刻对舆论发挥了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三)话语清新,贴近民生
人民日报进驻微博平台,将自身置于一个草根话语场,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人民日报微博也一改往日严肃沉闷的风格,或清新自然或诙谐幽默,善用微博表情和网络流行语,还常常伴有互动邀请。亲切地称主席为习大大、俏皮地问网友你躺枪了么,以至于很多读者看了人民日报微博后发出惊呼:这还是人民日报吗?可见微博的风格与报纸的风格差别之大。
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5万4千余条微博中,弘扬正气、传递感动、分享温情、讴歌善举的博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南京雨夜的街头,后座的孩子为骑车的父亲努力撑伞的照片温暖了人心;快递小哥驾车失控撞人反获对方安慰:你们双十一辛苦;未婚夫高位截瘫,女孩不离不弃,患难见真情……这些微博都得到了网民的大量转发和评论,在网民们的一次次点击中,中国社会的“正能量”正在成长。
传统媒体和网络言论是社会舆论杠杆的两端,只要能直面现实,找到支点,以朴实真诚的文风作为润滑剂,传统媒体就可以搬运舆论杠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没有官话套话,人民日报微博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赢得了网民的信任,以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报道引导着网络舆论。网民的质疑和负面言论逐渐向正面转化,大量理性化的探讨与思考出现,党报微博初步建立了公信力。
二、《人民日报》微博与报纸的互动
当今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潮流之中,传统媒体要想跟上数字化、网络化的节拍,必须从新兴媒体中寻找支撑点;而新兴媒体要谋求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所输送的充足的养分。人民日报微博自开通以来,在运营中不断地探索“报网融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微博与报纸互动的功能。
(一)网友参与,平等交流
传统报纸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用户的互动需求。而互联网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在陌生人之间形成纽带,其平等的互动模式使得社会特征在框限甚至阻碍沟通上没什么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单向的传播模式,用户的参与度得到显著增加。微博中的各种功能和嵌入的应用软件使传统报纸能够更贴近用户。通过“赞”、“投票”、“话题”、“问卷”、“转发”、“评论”等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报纸以及报纸采编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从政治学角度来说,党报是政党沟通机制的一个重要渠道。执政党只有拥有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才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公共政策,从而巩固党的领导。 凭借互联网的优势,网络社交媒体正是这样一个上通下达的平台,使党与群众能够进行更有效、更及时的沟通与反馈。
坚持开门办报、注重报网互动,这是《人民日报》近年来一直强调的一个理念,也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自觉追求。人民日报微博上线不久即遇上伦敦奥运会,该微博与《人民日报》体育部展开合作,每天以“微论坛”的形式将与微博网友的互动话题刊发在奥运特刊上。在奥运结束后,该微博又以“公共讨论推动理性生长”为宗旨推出“微议录”,记录网友对于人民日报微博所发话题的点评。
《人民日报》以亲民的形象入驻微博,以生动清新的语言真诚地与网友平等交流。在微博这个草根话语场中,没有了严肃的刻板印象,去掉了高高的门槛,通过微博评论和转发,网友得到了与《人民日报》的各位记者和主编平等交流,切磋意见,各抒己见的机会。对一些网友的评论,人民日报微博会进行转发;春晚直播时,人民日报微博进行微博直播,陪大家一起“看春晚”;过节时,人民日报微博会与网民们交流各地风俗……人民日报微博以亲切的形象吸引着更多网民的关注与更深入的交流。
此外,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主页的边栏上设有“投票”栏目,不定期就某一主题向网友征集意见和观点。同时,在微博中,人民日报也常会就热点话题发起问卷调查,征求意见。针对近期的热点话题,人民日报微博会挑选见解独到的网友观点刊登在微博与报纸上,并赠送礼物。在微博中,《人民日报》与网民形成了即时良性的互动,同时也通过互动了解网民意见,为微博话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提供了参考,对网络议题进行理性“把关”,形成意见领袖。
(二)内容互文,风格互补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认为,人民日报微博对于《人民日报》的品牌影响是一个“增量”,《人民日报》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它的纸质版,一个是它的微博版,微博版的语言风格会更加生动,而且有更多互动。
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纸媒报道的影响力被削弱。微博时代是碎片时代,也是浅阅读时代,人们习惯于接受简单易懂的信息。党报一贯的严肃、刻板的报道逐渐无法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而人民日报微博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弥补了其纸质版的不足。
在内容上,人民日报微博中发布的时政消息及评论大多或摘编自当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社属报刊的见报报道,或来自人民日报记者的专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份高水平的《人民日报》,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正是办好人民日报微博的基础和依托。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微博用140个字将当日新闻呈现出来,成为纸质版《人民日报》的导读和提示,并附上原文链接,微博内容与报纸内容形成互文,引导网民进行深入阅读。人民日报微博的博文观点独到,角度新颖,贴近民生,更容易让网民在“浅阅读”中读到“深报道”。在社会新闻方面,人民日报微博均衡的接收来自其它各大媒体的消息,注重贴近民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鲜活人物成为了微博的主角,以小见大,引发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除了新闻题材,人民日报微博还注重打造服务型媒体,健康养生、安全贴士、家居妙招等生活服务类信息也在微博中占比很高,内容通俗生动,和网民生活息息相关,获得了数量可观的评论与转发。
在风格上,《人民日报》的报道与其微博内容截然不同。尽管发展至今,《人民日报》不断在改变,但一直给人们留下的是“严肃大报”的印象。而人民日报微博的语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水”后,选择了网民乐见的话语方式,不论是发布信息还是阐发观点,都展现出全新的话语方式和文字风格,清新,活泼,甚至也不乏时髦的网络语言。差异即互补,《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依赖于母媒体的权威性,人民日报微博在开通后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粉丝,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微博对《人民日报》新闻及评论加以摘编通过更加亲民的表达方式进行二次传播,也扭转了网民对《人民日报》的刻板印象。2008年,在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时,人民日报就提出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而打通这两个舆论场就要变革和创新传播观念。 人民日报微博的开通与运行源于其对“两个舆论场”不回避的态度并致力于打通的使命感。《人民日报》像一位严谨沉稳的长者,而人民日报微博则像一位满怀抱负的青年,二者在风格上的互补使“人民日报”这个品牌更人性化,更完整,更立体,也更多元。
相对于其他报纸来说,党报有着特殊的责任,人民日报微博正是《人民日报》在网络上的延伸,是主流舆论引导、发酵、扩散的一块新阵地。人民日报微博的逐渐成熟与获得的良好评价都对《人民日报》有着积极的影响,网民逐渐消除了对党报的刻板印象。可以说,办好人民日报微博是增强报纸本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资源调配,综合利用
在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资源的利用与人力的调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目前由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下属的微博运营室负责。因而人民日报微博并非独立于《人民日报》之外的部分,而是《人民日报》优质新闻资源在微博平台上的延续,人民日报微博所体现出的编辑方针、价值理念,与《人民日报》一脉相承。 同时,报社评论部也会参与到“人民微评”、“你好,明天”等栏目的撰写,因此,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绝非微博运营室“一人在战斗”。《人民日报》的评论本来就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其评论部多位评论员参与撰写“人民微评”是将人民日报评论平台和话语空间延伸到微博上的一种尝试,反应会更加快捷、更加敏锐。
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人民日报微博运营采用“多人协作的新闻生产模式”。为使报道及时准确,该微博打破部门限制,打破传播载体限制,进行全方位的融合报道。其模式式往往是这样的:总部负责世界范围内调配记者资源;前方记者在事件现场采访并将采写的内容传回总部,供再加工;微博执笔者在总部将各地记者发回的素材进行整合,改造成140个字以内的稿件,根据情况融入链接、图片、视频、长微博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出适合网络传播的微博作品;最后,由专人在微博发布。资源的调配由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统筹,整合和共享新闻资源,使新闻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再发布到不同终端,节省人力财力的同时实现了全方位多媒体的报道。良好的内容生产机制提高了党报采编效率,确保了内容的质量。
在运营管理方面,人民日报微博所发布的消息均由部门负责签发,无需通过报社领导,适度的放权既发挥了微博平台的时效性优势,也保证了人民日报微博不同于母媒体的语言风格和理性独立、姿态亲民的评论观点。
同时,人民日报微博打破了纸质版出版周期的局限,全天全时进更新报道,及时对报道进行修正和补充。人民日报微博不仅仅使将纸质版中的内容复制到微博中,更是把人民日报微博打造成了一个新闻整合发布平台,成为全媒体时代的融合报道者。
王君超:《党报宣传艺术新论(上)》,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闫月英:《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策略》,载《青年记者》,2012年9月上。
刘鹏飞 :《寻找主流舆论和民间舆论的重叠地带》,载《新闻战线》,2011年第7期。
[美]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
王佳航:《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陈良飞:《人民日报新来的“年轻人”》,《东方早报》,2012年7月30日。
侯磊:《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观察与分析》,载《军事记者》,2012年第11期。
颉迢:《“@人民日报”传递“正能量”》,载《新闻战线》,2012年第9期。
《东方早报》:《“你好,明天”人民日报微博受网民好评》,2012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