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需要了解世界的信息,世界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赞同中国的声音不断增多,而质疑、指责甚至抨击中国的声音也时有发生。中国愈是发展,与外界的联系就愈密切,其利益的延伸也愈广泛,就愈需要中国媒体对重大国际问题发出声音。
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面向世界,解释中国,适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着力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积极争取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成为国内读者了解国际风云变幻的一个窗口,外国读者解读中国对外政策的一把钥匙。
一、通过外交问题的宣传报道,适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着力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一) 关于我国外交工作总体形势的宣传报道
自2005年起,《求是》杂志每年在第一期发表文章,就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外交问题进行系统阐发,对前一年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原则。这些文章或是来自外交部门的高级领导干部,或是出自国际问题专家之手,以宽阔的视野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受众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传达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外交工作的原则立场,旨在既统一国内受众的思想,也使外国受众感知到,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2009年第1期发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的文章《化挑战为机遇 全方位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2008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工作》,2010年第1期发表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的文章《大变革 大调整 大发展——2009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二)关于我国外交理念的宣传报道
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对我国政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无端猜疑,甚至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诸多误解、歪曲我国的论调。对此,《求是》杂志或结合重大国际事件,或配合重要外交纪念日,发表文章,对双边、多边关系等问题进行评述,阐述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如:2003年第16期发表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的文章《和平合作 共创未来——写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2005年第9期发表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的文章《继往开来 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纪念中国与欧盟建交三十周年》,2011年第12期发表外交部部长助理程国平的文章《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 记上海合作组织10年发展》,2012年第6期发表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的文章《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 努力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纪念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等。
《求是》杂志抓住一切时机向国际社会阐明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外交理念,用事实证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外交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二、通过重大国际事务和局势问题的报道,适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着力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求是》杂志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关国际事务和局势展开评述,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政府对该事务的态度,巧妙地宣传我国在国际上一贯奉行的“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主张。这类文章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能源、气候等诸多方面,关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大都是有关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他们既对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系统梳理,对其现实影响进行透彻分析,又提出中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使国际社会及时了解中国政府的观点和态度。
如:2009年4月,20国集团(G20)领导人伦敦峰会召开,这是继2008年的华盛顿峰会之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召开的又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求是》杂志当年第10期刊发的《从华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一文指出,“当G20取代G7时,全球正在走向一条积极的发展之路,这意味着更多的国家将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商谈和制定中,更广泛地代表这个世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将迎来一个更为公正和合理的开端。”文章阐明应对这一危机,单靠七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和发挥G20首脑峰会的作用,这预示着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元独大的时代将成为过去。文章同时阐发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发挥的重要作用:“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早在去年11月5日,中国就通过了总额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果2009年中国经济‘保8’的目标顺利实现,那么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50%。在大力支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多边、区域和双边贸易融资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去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周边经济体的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支持需要救助的周边经济体,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除了继续加强与东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和货币合作外,中国还签署了中美200亿美元贸易融资协议以及高达130多亿欧元的欧洲采购计划等。可以说,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显示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坚定态度。”文章敏锐地捕捉到应对危机过程中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与调整,通过深入的分析使受众感受到这一变化,又向外界介绍了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使世人感受到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三、通过国际贸易问题的宣传报道,适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着力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顺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攀升,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做何反应?是否会以牙还牙打贸易战?中国的外贸政策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中国将如何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在近年来的中美、中欧及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中,这些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求是》杂志通过一系列文章阐明中国对有关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这些文章对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世界经贸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要按照“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与国家总体外交布局,灵活务实地调整与主要经贸伙伴和国际组织的关系,强调增强合作共赢能力,在妥善处理争端中谋求共同发展,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扩大共同利益、减少贸易摩擦。对于贸易摩擦要“以平常心看待、以责任心应对”,“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国际谈判,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文章重申,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自觉地走一条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一切相关国家深化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道路,要在与国际经济的“深化依存期”和“摩擦多发期”并存的国际环境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于已经出现的贸易争端,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及时沟通交流、平等协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问题。这些分析既详细阐发十七大报告的有关精神,指导有关部门和企业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又及时回应国际社会对身处贸易摩擦中的中国政府的关切,回答各界关心的问题。
四、通过核武器等军事和安全问题的报道,适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着力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作为一个核武器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中国对核问题有何看法和主张?中国为遏制核技术、核材料的扩散采取了哪些措施?面对此起彼伏的核热点事件,中国的态度和判断是怎样的?对于国际社会存在的这些疑问,《求是》杂志及时予以回应,通过冷静客观的分析,表明中国政府对于国际核问题的看法,阐述中国政府对核问题的政策,展示中国积极参与核领域国际事务的建设性姿态。这对于引导国际社会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推动国际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如:2009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布拉格宣称:美将采取切实措施削减核武库,并致力于推动多边核裁军进程,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美国的倡议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求是》杂志于当年第13期发表文章《“核”归何处?——当前国际核军控形势述评》,高屋建瓴,以权威、专业的眼光结合大量事实深入剖析,使读者了解到美国这一倡议的背景,进而分析了朝核、伊核问题的发展方向,最后强调这一倡议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既使公众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一倡议,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方的判断和主张。
《求是》杂志还积极组织文章,阐明中国政府对于核问题的立场。如:2010年第11期发表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的文章《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政策》,指出,为进一步促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公正、合理、全面、健康的发展,国际社会应着重加强合作。重申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原则立场,对于中国政府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政策,进行了重点阐述,通过大量生动的事实和具体的数字,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在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奉行的政策和采取的实际行动,使受众真切地意识到中国在这些问题上是积极、认真和负责任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可靠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