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策划 彰显党报传播力

 

□毛登峰(桂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桂林日报》作为市委机关党报,如何在传播功能转换、使命担当以及形态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如何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把市级报做强做大,彰显党报传播力,一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下面我以桂林日报社近几年的发展为例,就如何彰显党报的传播力,作一个简要的探讨:
  《桂林日报》最早于1934年创刊,《桂林晚报》于1939年创刊。作为中共桂林市委机关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体坛导报》、《桂林生活网》及4个控股或参股的公司。
  任何一个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必须要依托一个城市,因为受众更关心所居住的城市所发生的新闻。另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那么,如何把党报办得更贴近自己这座城市,就需要加强创意策划。

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活动来提高党报的传播力


  中外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在其新闻内容侧重点的分析上,以反映中外同级别媒体关于同一事件在新闻报道角度上的差异。党报的历史使命是党报有别于其他门类报纸的重要标志,是党报所承担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那么,要把党报做得更加灵活,走“国际线路”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经常在桂林召开。只要有外国元首、知名人士到桂林,我们报纸都会为其做一个专访。他们在回去的时候都要求带一份有专访的报纸作纪念。通过这种国际性的传播力量,为报社国际知名度的提高,开拓了新的渠道。相关案例:

  (一)2009年11月16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会址永久落户桂林。

  (二)2010年第一届国际旅游博览会举办城市为桂林,并成为永久举办地址。

 

二、创办精品栏目来提高党报的穿透力。


  “文化天地”是桂林日报副刊的一个老牌栏目,是一块展示桂林本地历史文化的阵地,栏目梳理了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又盘点了桂林的文化家底。曾经,它的出现,为桂林市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2007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桂林考察调研,因时间紧,没有安排汇报,那么,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刘部长了解桂林的历史文化呢?
  经市委领导同意,我们结合桂林实际情况,精心策划,5月1日在日报副刊开辟了“文化天地”栏目,系统地介绍了桂林的文化及文化产业:【老照片】、【老字号】、【收藏】、【档案】、【探秘】、【古村古镇】、【桂林往事】、【名人在桂林】、【板路】等不断涌现出来,并且每一天都有新的视角亮点。短暂的几天,刘部长每天都可以从桂林日报上领略到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城的风采,临走时主动向市领导提出,要在桂林建设抗战文化博物馆,由国家拨款,征集文物。
目前,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桂林在临桂新区的一院(剧院)两馆(博物馆、图书馆)已经建成。
  (二)2012年10月11日,广西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到桂林调研,我们每天将《桂林日报》送进他的房间。他在中巴车上对市委书记说:“昨晚我认认真真地看了桂林日报,桂林不愧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办的报纸很大气、水平就不一般”。
  (三)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来到桂北农村考察,对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在发展桂林特色农业旅游、名优农产品的宣传报道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桂林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四)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到漓江日报社、桂林日报社视察并指导办报。

 

三、打造品牌活动彰显党报的影响力


     如何利用资源,把资源变成资本,同样需要精心策划。
  地市级党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利用自己的新兴媒体平台,提升传播速度,并与自身的传统媒体实现有效互动,可以将党报的传播的力置于领先地位。
  (一)“五人制足球赛”是我们创意策划的一个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13届了,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时任中国足协主席韦迪到桂林考察时,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
  这项全民运动后来引起了英国足球总会和利物浦俱乐部的关注,2012年6月,我们已与英方签订了在桂林合建国际足球产业园和面向亚洲招生的足球学校。这个项目占地2717亩,目前已办土地证288亩,其余正在办理中。

  (二)2010年我们组织的“走进非洲”活动,正是近年来创意策划实施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体现人和动物的关系,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怎样才能更直接、更有效或者是更形象、更生动地把这种理念传播给市民?经过我们精心策划,加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确定了“走进非洲”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我们从活动启动、特派记者团成立、志愿者招募、选拔和确定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报道,以及采访过程中通过大量鲜活生动、富有冲击力的照片和新闻报道,让市民参与互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6年5月16日至8月8日,我们策划并派出由3名记者和2名志愿者组成的新闻采访团“重走长征路”。采访团驱车纵横赣、粤、湘、黔、桂、滇、川、甘、宁、陕等10个省区,历时85天,行程3万余里,全程发稿260余篇,图片220余幅,共25万余字,完成了桂林乃至广西新闻界的一次壮举。
  (四)2009年4月至12月,我提出在《桂林晚报》文娱部开展了“民间良方征集”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2010年初编辑部将刊发于该栏目上的方子整理成书,更是受到读者的热捧,总共发行了15万册,现被列入农家书屋采购书目。如此大的社会效益,是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民间验方》仅一年已发行8万册。我们正在编辑偏方,很快会与读者见面。

  除此之外,我们每年要打造品牌活动:如走漓江活动,举办报社60周年庆典活动,开展60大影响人物评选活动、 “3元计划”活动等,这些创意策划的案例充分说明,在信息繁杂、人民大众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只有贴着读者办报、只有抓住了大众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才能把握住读者的心跳。这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使桂林日报的穿透力、传播力、影响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