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至13日,www.28365-365..com等成功举办了“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二届(2005)年会。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日报社和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贵州日报等报业集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80位负责同志、媒介同仁、专家学者相聚京郊香山饭店,围绕着“十六大以来重大课题与党报”这个主题,学习中央精神,探讨党报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原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梦熊等在年会上演讲引人注目。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课题,其意义非常深远,其内涵丰富深刻。与会人士一致认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舆论服务的历史使命。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认为,对于宣传工作特别是党报宣传来说,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推进各项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说,党报的责任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人们的信心,鼓舞人们的士气,这样才能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党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使更多的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然选择,这个共同思想基础打得越牢,社会和谐就越有保证。党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通过有效的宣传,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真善美,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
“以人为本”,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原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梦熊指出,党报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办报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说,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报工作者既要坚持党性这个根本原则,又要牢记“以人为本”这个重要原则,并把它们一道贯彻落实到新闻工作中去。为此,党报要努力把体现党的意愿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狠下功夫,要真正深入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服务。
不断深入地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不仅是党报当前的重大宣传任务,也是党报今后长期的重大宣传任务。围绕这一中心观点,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尹维祖说,党报由于自己独特的定位、任务、特色和品牌,要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中胜出一筹,特别应在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影响社会、凝聚人心四个方面施展优势,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党报宣传要发挥自身理论宣传优势,把握导向,强化共同理想宣传,领航社会舆论,夯实和谐社会的理想基础。二是党报宣传中要突出“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线,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群众情绪为宣传取向的第一信号,更加及时广泛地反映民意民声,活血化淤,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三是党报宣传要强化人本思想,弘扬人文精神,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教育、人的成长、人的权利、人的幸福,努力营造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团结和睦的舆论氛围。四是发挥党报典型宣传的优势,加强正面引导,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
在创新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党报如何有效地占领市场,不仅涉及到党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涉及到党报能否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能否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到守土有责,更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党报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创新,不断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宣传艺术,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创党报建设的新局面。
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新闻版实行编采分开。www.28365-365..com采取逢5抽样的办法,从九个方面,对2004年1——6月份的《人民日报》和2005年1——6月份的《人民日报》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人民日报推行这一改革举措后,版面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出现了“六个增加”、“三个减少”,即实行编采分开后的《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写今日事、昨日事稿增加了,富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增加了,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基层实际的稿件增加了,经策划的稿件(包括专栏、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增加了,图片增加了,评论增加了;工作总结式的稿件减少了,写“一厂、一村、一品(某一种产品或商品)”,典型性又弱的稿件减少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武录在披露有关数据的同时引申说,事实说明,编采分开后,党中央机关报的时效性增强了,新闻纸属性增强了,策划能力明显提高了,在“三贴近”方面、在体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现代组版理念方面改进明显,评论优势进一步凸现;实行编采分开体制,使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闻宣传明显减少了广告色彩,有力地堵塞了可能产生“有偿新闻”的通道;促进了党中央机关报的采编人员转换思路,不再用工作总结的视角代替新闻报道的视角,也不再以工作总结的结构来作新闻报道的框架。
做大做强党报事业,解放日报的一个思路是,改变增长成分,为此,他们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创建文明,向社会展示良好形象;主动引领,关键时期有所作为;有序管理,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文化发端,定位高层创舆论之先;打造精品,获奖作品名列前茅;创意发射,太空报伸展影响力;价值评估,凸显党报强大力量;推进发展,品牌推进合作共赢。在这一系列“组合拳”的作用下,为解放日报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了更多的多种结构的人才,增添了更多的机遇把握。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认为,“改变增长成分是一种革命,需要我们打破原先的框架,需要创意更多的项目,需要忍受一时的阵痛。也许,有些项目未必一定成功,但在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党报人才的增长成分将首先得到改变。这种改变将成为一种惯性,最终推动党报整体增长成分的改变。”
新疆经济报系管委会主任、社长、总编辑苏继赏认为,以人为本是新闻改革的纲,他说:“报纸要表现人,不仅要表现群体的人,重要的是要表现个体的人,表现个体的人就要进入人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感觉世界,全方位深层次表现人,这样才能做到‘三贴近’,才能接近‘以人为本’的内涵。”近年来,新疆经济报以“以人为本”这种新的思维来统帅报纸的采写编排和经营,报纸出现了崭新面貌。他们由报道群众的人向个体的人转型,强调报道鲜活的个人,要深入挖掘人的个性特征,个人的独特经历,尽量避免写人的同,先后开设了“生活深处”、“西部人生”、“商海与人”、“边远人物”、“文坛人物”等栏目,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性感共鸣;他们还强调由木偶式的人物报道向全方位多视角表现人转变,开辟了“社会心理透视”等栏目,发展出一种情感新闻来,引导记者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为记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新闻空间。
和全国所有的党报一样,河南日报也曾遭受到市场类报纸、广电类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冲击,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后,他们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实施了“中原突围”。从总体思路(战略)上看,河南日报确立了“权威媒体、政经大报、高端互动、关注民生”的基本定位,把“抓好两头,堵住中间”作为提高报道质量的总抓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扩版。一年多来,河南日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信息的质量比以前高了,报道内容和领域有所拓宽,报道深度有所加强,报道形式有所革新,版面结构和布局有很大调整,版式有很大创新。总结这一年多的改革实践,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的体会是:“观念更新是前提;机制保障是关键;不断创新是保证;人才培养是根本。不难看出,河南日报深化改革的实践,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经过了近13年的发展历程,从一张四开八版的周报,发展成每周三期,期发行量最高达到200万、品牌价值14亿、年纳税额在报纸出版业中排名第二、读者群遍布中国各个阶层的报纸。他们用自己的实践提出并很好地解答了“党报办的子报怎样才能真正进入主流媒体”这个大课题。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编辑部主任孟宇红认为环球时报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主要是做了这样一些尝试:正确把握导向,不偏离党报的根基;风格平民化,贴近最广泛的读者群;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重大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子报在市场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党报的渗透力。这张报纸丰富了读者对党报的认识,对党报的事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探索新形势下党报发展之路
党报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力量。党报建设得好,则立党根基更稳、执政之本更牢。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党报如何健康发展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认为党报要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巩固主体地位,在创新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他指出党报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一种竞争的意识、市场的意识,积极参与多种媒体的竞争;要进一步探索和把握做好新形势下党报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改革机制、体制,取新媒体之长,走“三贴近”之路,只有这样,党报才能聚主体地位与主流媒体于一身。
如何更好地发展党报,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刘继南教授认为,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一是“姓党”与“姓民”的关系,党报既姓党也姓民,一方面要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一方面也要用群众的实践检验党的政策;二是指导与服务的关系,党报担负着指导群众、指导实际、指导工作的使命,同时也要服务于群众利益和事业全局;三是立场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党的根本立场不动摇,同时也要强化读者意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东欧先后进行了新闻改革,但却失败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洪潮教授在书面发言中提醒人们注意苏联、东欧的失败给人们的警示:第一,媒体在政权更迭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谁掌握大众传媒谁就得天下;第二,对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来说,让出舆论阵地,即意味着丢权的开始;舆论失控,来日无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明提出,中央、省(区、市)、地(市)三级党报都应成为高级报纸。他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党报是工作性媒体、社会导向性媒体,不是为大众消遣服务的媒体,它的服务对象是各社会组织的管理层、广大知识分子和群众中关心国家命运的积极分子。正因为如此,党报的发行量不一定过大,也不需要太大,这是由于它的读者群决定的。
要办好党报,就必须要有好的作风。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社委会副主任、集团总经理刘庆鹰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要加强新闻队伍的作风建设,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惟一的出路是沉下去再沉下去,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努力融激情于基层,切实地全面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他认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际上说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作风问题。面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要加强新闻队伍的作风建设,“新闻官”们尤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大向实践实习、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的力度。切切实实、卓有成效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丁柏铨教授看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发行工作对于各级党报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坚持上报摊、进家庭,这既是党报发行的方向,也是党报发展的方向。党报在发行中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采取符合党报自身特色的市场营销策略。其中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思想观念问题,纠正“党报不具备走市场的条件”的想法。第二,内容和形式问题。为了确保发行工作,党报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要力图高人一筹。这主要是说:一是要具有其他报纸所无法与之相比的权威性。二是坚持正确的导向,然而又不失鲜活性、生动性、亲和性。三是经常有敢于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和对此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解释的深度报道。
(本课题组成员:成文胜、詹新惠、宋兆宽、张晓红、李伟、邓晓梅、王雷。分别载于:2005年12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第12期《中国报业》杂志,2005年第6期《现代传播》杂志,2006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