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七届(2010)年会12月5日在京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党报的全媒体之路研究”。来自人民日报社、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年轻学子,计百余人聚集一堂,深入研讨党报在新媒体征途上跋涉的现状和前景。
本届年会是由www.28365-365..com、中国环境报社、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杂志、北京日报社《新闻与写作》杂志联合举办的。
出席本届年会的新闻出版单位达21家,国内高校达13家,先后有54人在全体会和分组会上演讲或书面发言、提交论文,其中有对业界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有对学界观察思考的提升凝练。本届年会成了业界同仁梳理工作思路、传经送宝的交流会和学界同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思想交锋会。
本课题组综述如下:
什么是全媒体?
近几年党报大多对建立在计算机和手机基础上的信息发布、接受设施,即新媒体,积极吸纳,为我所用,进而探索党报的全媒体(或曰多媒体)之路。那么,究竟何为全媒体?
有学者展示了全媒体蓝图:未来的党报是一个立体的多媒体,即:记者采写、录制、拍摄出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录音录像后,先用简讯的形式在本报手机报上,于第一时间传播到受众中;往下在本报网站上发布新闻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再往下是在本报纸质版上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全面报道和评论;再往下又在本报网站上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最后由本报出版社精选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结集出版发行。
也有学者认为:全媒体即一场“媒介融合”革命,这场革命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形成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以及互动的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性、操作性和文化性联盟。这种联盟把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采编作业有机结合,通过资讯共享、信息重组、衍生出不同形式的资讯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平台传播给受众,从而形成多家共赢的局面。
有与会代表从传播机构的运行机制上勾勒全媒体:即,建立采编人员的统一考核指标,促使他们共同策划、共享采编平台,实现一条新闻、立体报道、多个出口;而广告经营、服务应更具个性化,通过各种传播平台为客户“量身定做”。
课题组统计年会收到的大量论文,发现有三分之一论及《人民日报》以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党报的全媒体化运作:凡传播比较重大的新闻,大都是手机报、网络版、纸质版一齐上。其所在区域,报纸、出版、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网络、音视频、移动电视等现有的全部媒体,已相互融通,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跨域界、无间隔的全新传播格局。
年会收到的论文和几位演讲学者对全媒体的释义,其表述方式和角度可谓各不相同,但实质皆为:一个平台,多个渠道;一次采集,多次编发;一鱼多吃,达到共赢。
为什么要走全媒体之路?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对新媒体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变化:新媒体初始期,普遍持质疑态度;新媒体成长期,普遍持观望态度;新媒体凸现期,普遍持“融合和发展”的思路。显然,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已由被动转向主动,全媒体概念已被广泛接受。与会代表就此转变的实践意义和学理依据进行探讨。
业界人士深感,历史从没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媒体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以电台、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奋力争先,纸媒特别是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因此,唯有主动出击,顺应读者养成的新的阅读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能化危为机,拓展生存空间,拥有广阔前景。总体来看,那些发展态势较好的党报无一不是实施了全媒体战略。
譬如,人民日报主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以“报网融合”为根基,经历了从图文到音视频,从有线到无线的全面发展;天津日报以构建党报多媒体发布平台为着力点,形成了“七屏合一”( 互联网、手机、LED、LCD、出租车显示屏、数字电视、手持电子阅读器)的发布渠道。
再譬如,无论是2008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还是刚刚闭幕的广州亚运会的新闻传播,都自觉打破各类媒体分兵作战的做法,体现全媒体理念。多位业界同志称赞本届亚运会全媒体运作成功之处:打破条块分割传统格局;突破各自为营,实现立体化协同作战;拓展国际化视野;防止千媒一面,寻求自身特色。
学界代表认为党报走全媒体之路的理论依据如下:其一,媒体活动向数字化转变,媒体终端移动化;其二,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与融合;其三,传播渠道不断叠加与复合,衍生出众多新的传播方式;其四,媒体受众碎片化与分众化,统一、稳定的受众群已不复存在,细分、变动成为媒体市场一大特征。
也有学者采用态势分析法(SWOT),从微观层面,运用系统思维,分析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各自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得出结论: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全媒体发展可解决单一媒体无法克服的劣势。
不论是迫于市场竞争、技术革新的压力;还是出于学理的判断、分析,都应归因于:传统媒体必须与时俱进,顺应世界传媒潮流的大趋势。
怎样走全媒体之路?
学界业界代表一致赞同:党报在探索全媒体之路的过程中,要敢于抓住网络化的契机,要特别重视新技术应用,要努力增强市场观念,提高能力,自我发展。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条实现途径:
全媒体运作下新闻中心式的新闻生产。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闻中心式的新闻生产,实现了采编流程的再造:一次生产、多形态展示、多渠道发行、多介质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集团化作战水平,提高整体报道的品牌影响力,实现报业集约化生产的目标。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等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对在具体的新闻生产中带来的问题:新闻产品同质化,新闻客观性的缺失,新闻产品受众关注度两极化(其中一级,同样的信息充盈人所有的感觉;另一极因无人关注,造成信息过剩)表示担忧,并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观念的变革、而且还需要文化的变革和体制机制的变革。
重视技术终端的运用。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各级大众传媒,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纷纷试水登陆iPad(苹果平板电脑)和“汉王”电子书等阅读器,在数字化出版、数字化读报方面开始变身、转型的探索。这种阅读终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所熟悉的纸质版的阅读体验。
采编业务推陈出新。有学者提议在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中,应减去对新闻时效的片面追求、全景式写作;加上新闻的“第二落点”、述评与解读、视觉化与显像化并加上新闻的层次化写作,以满足多终端的需求。
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一方面业界同志带来了多方经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人事安排上做出处理,特别给新媒体事业部和滚动新闻部配备最精良的干将;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制度,坚持“培训为主,引进为辅”人才策略的同时配套机制改革;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进行了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取消集团内部原有的行政级别、原有的社会职称、原有的工资体系,重新建立职级制度,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薪酬体系等。
另一方面,传媒教育界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也颇为关注:要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和科研,以期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不断提高运用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为适应全媒体的传播需要,在传媒人才培养中,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引导学生关注党报及其全媒体发展现状趋势;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数字化和新媒体现象;建设相关课程网站,供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多媒体传播魅力;在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研究党报全媒体发展战略;鼓励学生到校园媒体做记者编辑,培养全媒体能力等。
与会人士普遍感到,不论是推进全媒体新闻采编实践,还是开展全媒体新闻科教,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所以中西部地区媒体,特别是经济窘迫的单位,无不感到在全媒体道路上跋涉,进难退也难。进,缺少大笔资金;退,不走全媒体之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又是死路一条。这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统筹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