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党报科研教学之路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武录谈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下)

本刊特约记者 梁小建 原小瑛
 

教学:走进业界,寻找切口

记者:王教授,请您再概括一下中心教学工作上的特点。
王武录:中心在教学工作上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走进业界,寻找切口。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新闻出版界特别是党报界聘请博士生、硕士生的兼职导师,让研究生前往兼职导师所在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表现为经常邀请业界有影响的人士来授课、开讲座,让他们把多年积累的真知灼见带进课堂。结果是明显改变了新闻研究生教学与新闻现实脱节的现象。
我接触过的莘莘学子均羡慕中心每个研究生都有“双导师”,即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出任其专职导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日报社等业界资深专家出任其兼职导师。专职导师扬学理教学之长,授课有系统性、学术性,解决新闻教育失之于浅的问题;兼职导师扬案例教学之长,授课有实战性,可操作性,解决新闻教育失之于虚的问题。
记者:哪些人士出任中心的兼职导师?
王武录: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日报社、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全力支持下,业界现有59人出任中心的兼职导师(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如担任兼职博导的省部级干部就有5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阎晓宏副署长,人民日报社何崇元副社长、米博华副总编辑、张虎生原副总编辑。他们不仅挂名,而且干事,每届研究生入学考试、论文开题、学位答辩,他们都亲临现场,严格履行兼职导师职责。柳斌杰同志开设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讲座、米博华同志开设的新闻评论课更是座无虚席。中心的每个研究生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广州日报》、《鞍山日报》、《萧山日报》等新闻出版单位实习,少则三个月,多则六个月,切身感受党报新闻宣传、经营管理的运作理念与案例;切身感受党报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和功底,大大加深了他们对今日中国国情,今日社会社情的了解,逐渐形成了他们对自身长处和短处的客观评价,进而以做党的耳目喉舌为依归。
记者:凡产品都须接受市场检验。中心的毕业生经受就业检验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王武录:中心虽已形成从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博士后到外国留学生完整的新闻研究生教学体系,但是迄今只有三届硕士生毕业,两届博士生毕业,计22人,其中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就业的6人,在中国传媒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就业的10人,在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国资委下属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国家党政机关就业的5人,在企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就业的1人。中心的毕业生迄今“不愁嫁”,相反,他们能在两三个“婆家”中选择其理想的一家。

影响·原因·理念

记者:据我们了解,中心现在在业界、学界都颇有影响,请王教授谈谈中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武录:五个方面:
第一,中宣部新闻局关注中心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多次通知中心派人出席有关会议,委托中心完成有关课题。
第二,人民日报社、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鞍山报业集团等新闻出版界已无偿赞助中心科研经费70余万元。
第三,越南共产党胡志明市委机关报《西贡解放日报》(华文版)、日本北海道大学、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媒体、高校主动派人来中心访问并商谈合作事宜。
第四,中心主办的“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现已初步形成品牌,要求协办论坛者已安排到2009年。从已召开的“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2005、2006三届年会看,每届都有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百余人与会,其中省部级干部3人以上,地厅级干部和全国知名学者30人以上,副处级以上干部40人以上,气氛热烈,研讨深入。
第五,2006年4月7日,中国记协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率领专家组对中心进行验收。验收后,中心被评为中国传媒大学“211”二期工程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邵华泽同志签署的“验收专家组意见”全文如下:

验收专家组意见

党报是党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主要新闻手段。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创建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并依托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开展科研、教学。此举同学校自身地位相称,很有远见,对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在国家“十五”二期“211工程”建设中,www.28365-365..com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党报、研究党报、服务党报,方向正确,思路清晰。2004年9月、2005年11月,中心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国性的党报党刊学术研讨会“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并公开出版质量较高、累计达百余万言的年会论文集,进而奠定了自己在我国高校中惟一专门探讨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共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的、党报党刊科教学术机构的地位。 
中心利用人民日报社等党报业界无偿赞助的科研经费,设立报纸版面编排试验平台,为选修报刊的研究生提供了校内实习场所。中心在党报业界聘请的数十名兼职导师,为研究生走“产学研”紧密结合之路,创造了师资条件。中心推出的科研成果,如专著《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研究》,以及见之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具有开拓性、前沿性,对新闻教学和实际新闻工作,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的看,中心成立以来,活动不断丰富,影响逐步扩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越走越宽,其中党报论坛、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团队建设,都超过了原先那种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的旧模式。
专家组对学校成立中心和中心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希望中心围绕党报党刊当前新鲜的经验,面临的问题,包括困难,继续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基础建设,争取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把出成果、出人才统一起来,进一步形成特色和品牌。

专家组组长(签名) 邵华泽

2006年4月7日
记者:请王教授分析一下中心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
王武录:原因有三:
第一,学校、学院及职能部门全力支持。中国传媒大学,包括其前身原北京广播学院历届领导均悉心呵护中心。2002年2月26日,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继南教授在部署全校工作时说,“要成立新的科研机构,如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党报党刊是指以《人民日报》、《求是》(含其前身《红旗》)杂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包括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自治州)、县(市、自治县)委机关报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报党刊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现在党的机关报在全国2000多种报纸中所占的比例虽不到三分之一,党刊在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所占的比例更低,但是党报党刊对全国所有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仍然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新闻思想,指导研究《人民日报》、《求是》(含其前身《红旗》)杂志以及有代表性的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机关报刊,进而以研究的成果来丰富新闻传播教学的内容,以教学的需要来推动研究的深入,对于我校拓展新的教学科研空间,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引自《教育与传媒——实践与探索》第235页,刘继南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她这番话即勾画了中心的蓝图。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维嘉热忱关注中心工作。2007年8月,中心在完成中宣部新闻局立项课题时,陈维嘉同志亲自在原工作单位国家教育部邀请有关人士填写、回收调查问卷。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校校长苏志武教授对中心教学科研之事有求必应。2003年9月,他力排众议,坚决支持中心在业界聘请兼职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丁俊杰教授每个阶段都要检查、指导中心的工作……
第二,业界特别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关心、支持。中心在业界聘请的59名兼职导师,19名来自人民日报社,约占三分之一。
第三,中心师生全力奋斗。2003级博士生宋兆宽、成文胜、詹新慧参加的“中国传媒大学走进内蒙古”博士实践团被评为2004年度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联合给予表彰。
记者:从我们收集到的材料看,还应加上一个原因:即中心有您——王武录教授做学科带头人。您在改当“教书匠”前,曾任人民日报社机动记者组记者、函授部副主任、《新闻战线》杂志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社合办的研究生院新闻系副主任。这样的经历使您有可能把党报业界的资源引向中国传媒大学。另外,您2002年初,还不满53周岁时就主动要求调离人民日报社副司局级干部岗位,而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做专职教授,此举颇出圈内人意外,又使他们乐意支持您自那时至今所从事的党报科教工作。
王武录:你们说的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有限。我衷心感谢党报业界,特别是我的老工作单位人民日报社近5年多对中心工作的关心、支持。今年夏天中宣部新闻局委托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党报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历史方位、现状及趋势研究”。人民日报社现任社长王晨同志、现任总编辑张研农同志两次批示有关部门和人员全力予以支持。我们去开座谈会时,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同志率4位部主任、外加6位高级编辑、主任编辑出席。课题组共收集到党报工作者调查问卷603份,其中182份来自人民日报社。
记者:听说王教授来中国传媒大学执教后,在课堂上常说:“没有思想的报纸,再厚也是薄的;没有理念的大学,再大也是小的”。那么,中心的理念是什么呢?
王武录:任何高校的科教机构,其理念都与大学功能、大学精神相通。我理解:培养人才、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而大学精神则可表述为“坚信、坚守、坚持”,即坚信大学是社会之光,坚守大学是培养英才之圣地,坚持大学在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与独立。而这一切具体到中心来说,就是学习党报、研究党报、服务党报。
“学习党报、研究党报”,主要是学习、研究党报的光荣传统和新鲜经验,包括党报人的思想深度、文字功底、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服务党报”,主要是培养受党报欢迎的新生力量,并且为党报改革创新提供学理思路和决策依据。

(原载《新闻与写作》杂志2008年第1期P14-16。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www.28365-365..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