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履行文化强国使命
□张虎生(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全会通过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以党的报刊为主力军的新闻媒体居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迫切需要新闻舆论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深厚的舆论支持。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空前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给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新闻舆论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日益明显,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该“怎么看”又该“怎么办”,各类重要新闻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并能及时得到理性解读,公共事务能否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等等,人民群众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俱来的中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加之,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对舆论生态环境和媒体传播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不仅面临着消除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误区和落差,在差异中谋共识、在多元中立主导的新任务,而且面临着新老媒体融合、主导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新课题。
形式逼人,时不我待。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起新闻改革发展、推进文化强国的重任。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壮大主流舆论,致力提升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独特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着力以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我们的全部新闻活动,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更好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通达社情民意更好统一起来,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道德基础,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新的起点上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履行文化强国使命,首先需要理论武装、思想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是做好党和人民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新闻队伍中持之以恒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宣传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加强新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学习理论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作为立德、增智、创新的有效途径;要以不断丰富充实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文化建设理论武装头脑,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章法。有了理论武装、思想统一,才能敏锐地分清主次轻重;有了理论武装、思想统一,才能准确地判别真假美丑。还要拓宽视野,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语境,有的放矢地研究解决好新的新闻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中国和世界的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报道中国,凝心聚力奔小康;以国际和国内的双重视角审视世界、报道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经验一再证明,唯其厚积,方能薄发;唯其深入,方能浅出。理论根底扎实的新闻业者往往走得更远,建树更多。
在新的起点上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履行文化强国使命,更需要“重心下移” 、行动自觉。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征。新闻舆论要想正确地反映和影响客观世界,就得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贴近生活、调查研究。只有符合客观实际、反映群众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新闻舆论,才真正有力量。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为人民服务,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延安窑洞里的广播电台到西柏坡民居中的党报编辑部,从近年来开展的大规模多层次国情调研到正在勃兴并应成为一项持久工程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到源头活水中“捉活鱼”,从火热的群众性创造总汲取智慧力量,在基层采访中倾听百姓呼声、体认基本国情,采写出大量反映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的优秀新闻作品。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强调“重心下移”,就是要时时处处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回答解决好“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这一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要自觉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走基层作为工作常态,迈开双腿到一线去倾听父老乡亲的心声,扑下身子到基层去摸准时代前进的脉动,充分发挥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上月初一位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的记者说得好:“只有全身心扑在祖国热土上、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才能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记者。”
党报党刊在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漫长征程上,理应永远当好排头兵。为此,愿借“共和国党报论坛”提两点希望。
一是更好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办报’是‘全党办报’的基础,‘全党办报’是‘群众办报’的核心。这一优良传统是党报事业及整个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必须予以肯定,绝不动摇,并且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也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平台”。然而,过去一段时期不少党报贯彻全党办报(即发动、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办报)的方针不够,贯彻群众办报(即不仅依靠专业新闻专业者,同时依靠广大群众办报)的方针更不够,报人“关门办报”的现象并不鲜见。明显表现为:不少党报削减以致取消了各级党组织的通讯组和群众通讯员,撤销了报社的信访部门以及读者来信专版专栏。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并且切实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增强新闻舆论监督。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打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主动仗,是新闻战线义不容辞的首要职责。同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新闻舆论监督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对社会进行的监督。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把它作为衡量报纸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报纸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即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进行批评报道,新闻批评要开展得好,党和政府要把这件事管起来。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重申:“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然而,新闻舆论监督难,却是困扰我们、举步不易的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信息传输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欣喜地看到新闻舆论监督出现增强势头,发挥着扶正祛邪、扬清激浊的积极作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的重大部署,在确保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认真实行“开、好、管”方针,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做好适时适量适度,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一定会健康开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