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纸媒体绽放新媒体的时代魅力

——中国经济周刊对新媒体的认识与探索

□季晓磊(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杂志总编辑、高级编辑)

 

新媒体从来都不是传统纸媒的敌人。如果说,新媒体来了传统媒体就会消亡,那全是因为这个传统纸媒太不能顺应潮流不能与时俱进。在我们看来,传统纸媒作为内容提供商,他的社会功能永远不会变,社会对内容提供商的需求永远不会变。
就好比我们以前是拉黄包车的,现在改开出租车了;以前是洗衣工,靠木盆搓衣板打天下,现在开洗衣店了——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没变;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升级。只要顺应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广。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宽广的传播渠道,同时也提供了更广泛的营销渠道。
《中国经济周刊》诞生的2004年,正值互联网二次勃兴和新媒体全媒体时代来临,我们对新媒体有天然的适应力。作为一家几乎零投入的纸媒,中国经济周刊品牌的迅速崛起,无疑要拜网络时代所赐,同时也是我们自觉认识和利用新媒体的结果。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纸质“发行量”概念已经过时,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传播力、影响力,而互联网正是实现传播力的最有效且低成本的途径。
中国经济周刊创刊伊始,就把“生产高品质的内容”和“注重互联网传播”,作为工作的两个基本点。由于独家报道权威报道多,网络转载率高,中国经济周刊迅速崭露头角,创刊第二年,周刊就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确定为首批供网站转载的63家中央级重点新闻媒体之一;63家中,不是人民日报、新华社这样的权威老大,就是中国青年、半月谈这类老牌期刊,中国经济周刊是其中的新秀,也是63家中唯一一家经济类期刊。中国经济周刊每周的报道,广为各大网站、电视、广播和国内外平面媒体转载,创刊第3年,转载量就稳居中国财经类媒体前5位。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从当初的网络发展到现在的无线移动,新媒体业务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现在我们常见的新媒体业务有网络、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
中国经济周刊在大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注重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采用立体的传播模式。在出版发行纸质刊物的同时,结合着网络、手机、视频、电子杂志等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立体传播。这样既可以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宽带网络下的计算机(包括iPad类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读者采用的阅读终端。周刊结合市场特点将内容与新媒体进行绑定,如:在我们的网站上同步更新杂志内容,实时发布最新经济资讯并围绕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视频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周刊更与各大门户网站进行合作,通过微博等最新技术展示本刊内容并与读者进行互动。在手机终端上,周刊与内容服务商进行合作,将内容完整的展示在读者面前(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已经不需要在线联网了,它可以自动把这份杂志从网上下载到你的手机里;它可以支持图文的编排,包括任意跳转,可以支持内容的全文检索查询等,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直接进行评论。这样既可以不受网速的限制也可以节省更多的流量费用)。另外周刊大力推进手机短信平台的互动功能,使我们的经济报道能更好地跟踪社会热点。在电子杂志领域我们已经与合作伙伴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并利用电子杂志这种新媒体进入到更多的阅读终端上去,如现在火热的iphone、ipad、电子书等。中国经济周刊的海外电子光盘机构用户4800多户,遍及38个国家和地区。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宽广的传播渠道,为传统媒体实现品牌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迅捷的途径;与此同时,新媒体能否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对于新媒体,我们能否做到从“搭车”到“开车”?
答案是肯定的。
当我们摆脱了传统纸媒“发行量”崇拜的束缚,转而追求“受众量”、传播率时,我们自然就会杜绝“内容制造-纸质发行量-广告营销”的传统的商业路径;转而尝试“内容制造-品牌传播-品牌营销”的新的商业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营销绝不仅是把卖杂志变成数字销售、视频销售,它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商业模式的全新嬗变。基于品牌传播的品牌营销将给传统媒体营销带来广度、深度的全新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近几年的盈利模式一直在变化,传统经营(纸质发行销售、广告销售)与品牌营销、新媒体营销的贡献比,由6:4变为4:6, 新的媒体营销模式贡献率日益增大。
我们对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营销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步伐是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