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传播主流新闻 助推现代文化引领
□宴果辉(新疆经济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内容提要: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一张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锐党报,新疆经济报通过重新梳理党报的主体、定位、价值和传播路径,努力进行全域覆盖,满足多元价值观的交流需求;强力传播主流新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各方智慧,使报纸充满思想高度,成为推动新疆社会转型,引领现代文化的主力军,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地区党报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党报 边疆地区 传播 主流新闻 现代文化引领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这场转型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连地处西域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也能强烈地感受到。
在这场大变革中,传统的社会阶层逐渐分化,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特别是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各不相同,这给舆论宣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微博、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分众传媒等新媒体在少数民族地区迅猛发展,个人的意见表达与信息交流纷繁复杂,这给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一张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锐党报,新疆经济报通过重新梳理党报的主体、定位、价值和传播路径,努力进行全域覆盖,满足多元价值观的交流需求;强力传播主流新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各方智慧,使报纸充满思想高度,成为推动新疆社会转型,引领现代文化的主力军,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地区党报发展的新路径。
一、以“全域全时全息”应对时代变化,牢牢占领舆论宣传阵地
新疆地处中国的西部,土地辽阔,55个民族聚集,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19个兄弟省市给予新疆资金、技术、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援助和支持,顿时使新疆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从一个传统的农牧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
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使新疆的各族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和传播正呈现出多样复杂化、去中心、分布式等特点。社会的转型迫使媒体必须进行从传播内容、形式、渠道到反馈、互动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转型。
新疆经济报诞生于1991年,报名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题写。20年来,新疆经济报锐意创新,不断突破,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十报五刊一网”的报系,成为新疆发行量最大、日出版面最多、广告经营额最高的报业体。
今年来,新疆经济报敏锐地发现到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传统受众的分化,提出了“以全域覆盖应对受众群体的分散化,以全时传播应对受众时间的碎片化,以全息信息应对受众需求的多样化”,进行了报纸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和探索。
一是构建新型党报舆论引导体系。今年9月,新疆经济报启动了新一轮改版,参照当前报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自治区舆论宣传的新要求,创新创优,以新闻立报、深度立报、特色立报,全力打造一张充满生机与活力、个性特色鲜明、现代元素凸显、反映新疆改革创新先进业绩、彰显舆论责任、引导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较强发展能力和影响力的新型现代党报。
2009年,新疆经济报启动“大晨报”战略。2010年5月,整合以《都市消费晨报》和亚心网为核心的传媒资源注册成立新疆都市消费晨报社有限公司,2010年11月,与新华社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深广电、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桂林日报社共同发起成立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建立起一个地跨中国东西南北中,集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社、通讯社、网络、手机3G等全时全息形态之大成的“超级媒体”运行平台。今年来,新疆经济报又与新浪、腾讯等国内大型网站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了微博、论坛、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合作,深层扩大对数字社群的影响。
这个新型党报传播体系的形成,不仅从根本上牢牢占领了舆论宣传阵地,同时也为新疆经济报发展传媒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向地州的辐射力。立足于边疆地区资源分散、人口不密集的现实,省级党报与地州市党报的联合,既能消除恶性竞争,又能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优势互补。自2003年新疆经济报与阿克苏、巴州等三地州联办地州党报以来,目前已经走过了8个春秋。为进一步提升联办合作,使新疆经济报系的资源能够与地州党报更紧密地共用共享,今年来新疆经济报把一方面加强新闻共享,建立内部“通讯社”;另一方面进行策划、采编、广告、发行和人才的全方位联动,使地州党报和新疆经济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显现出不可忽视的“长尾效应”。
三是优化走出去战略。目前新疆经济报与有关部门合办了哈萨克斯坦华侨报、吉尔吉斯斯坦华侨报、大陆桥杂志(中俄文)等面向中亚的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向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密切与中亚各国经济界的交流,在商务活动中拓展传播渠道,并适时进行传播价值评估,使合办媒体在中亚各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掌握了对外宣传的主动权。
二、强势传播主流新闻,不断提升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学者比尔·科瓦齐等把新闻工作比成“为公民画出探索社会的地图”。 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主流新闻又是新闻舆论的先锋。党报是党的喉舌,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传播主流新闻责无旁贷。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报为了应对都市化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以减少或软化主流新闻,增加社会新闻、明星绯闻,来提高党报的可读性。这种探索固然赢得了许多读者,但身份的模糊、主流新闻的弱化,也带来了党报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
近年来,新疆经济报在改革实践和反复探索中,发现党报的优势主要来自主流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析,来自政策宣传、主导舆论,主流新闻就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对于西部地区的党报来说,只有做大做强主流新闻,才能够民族众多、意见纷扰的舆论市场赢得主动,才能够在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读者中赢得共识,才能够在市场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赢得地位。为此,新疆经济报通过解析新闻事件、政策法规背后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提升报道的理性深度和思想高度,锻造了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理性思考增加深度。今年来,新疆经济报围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其中如《新疆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民生改善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新疆加快延伸石油产业链》、《叶城“城投机制”打开发展新路径》、《“卡拉麦里金”闪耀内地市场》、《布尔津牧民致富周期在缩短》等稿件,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纵深中理性分析,从我国向西开放的大背景下理性审视,从一个个新闻事件和表象中挖掘出隐藏着的发展脉络,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是以集束新闻放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对于一些重大活动,单篇报道往往很难反映事件的全貌和整个发展过程。必须通过集束新闻,即特刊和连续报道,进行全景式扫描或长期关注,才能放大事件本身应有的传播效应。今年来,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建党90周年、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第二届国际舞蹈节等重要节点和时机,新疆经济报都精心策划了不同特刊,如同一场场气势恢弘、错落有致的发展大交响,奏响了新疆奔向美好明天的壮美乐章。特别是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召开期间,新疆经济报推出两大特刊,打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优势精品。开幕当天的特刊以《强疆大业》为主题,分成强音、凝聚、跨越、脊梁、暖心、见证等7个部分,共刊发14篇综合性特稿、30张图片。特刊气势恢弘,稿件、版面全部达到一等好稿、好版面水准,汇聚成震撼人心的新闻强势,把党代会报道整体推向高潮;闭幕当天,《新疆经济报》再次推出以“基层重要,基层光荣”为主题的特刊,抽调精锐记者,对全疆94个县市(区)党委书记无一遗漏地进行了采访,将各县市区落实会议精神的思路、举措进行梳理,形成了新闻报道的“集束炸弹”效应。
三是以专栏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近年来,新疆经济报全力打造了以中国新闻奖名栏目“政令追踪”为代表的一大批专栏,其中有“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旗帜在新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凡人新事”、“创业路上”、“生活深处”、“情暖天山”等。通过固定版面、特定内容,把主流新闻进行分类细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是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主流新闻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今年8月26日起,新疆经济报认真按照中宣部等五部委的要求,报社领导带头到偏远的基层一线采访,采写鲜活稿件,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积极响应,纷纷奔赴基层,捕捉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微观变化,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提炼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充满乡土味、人情味。3个多月来,共刊发来自基层一线的清新活泼、短小精悍的稿件136篇。一篇接着一篇来自生活底层、带着“短、新、实”清新文风的好新闻扑面而来。其中《戈壁喜听鸭叫声》、《中哈边境第一村“飘起56面国旗”》、《热合古丽?依米尔:玛西村的“小燕子”》等不少稿件,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三、汇聚各方智慧,推动现代文化引领
新疆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动力。作为自治区的重要党报,新疆经济报提出了“智汇办报”的理念。智汇,即把报纸作为一个智慧汇聚的平台,提炼广大社会各界、读者的群体智慧,成为政府的智囊、企业的智库、生活的智者;强化报纸的字据效应(权威性和可信度)、深度解析能力和思想含量,从信息中提炼知识,从知识中提炼智慧,以此对抗时效性差、信息量不足等弊端。为了实现“智汇”,新疆经济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路径:
一是建立专家库。新疆经济报要求所有记者编辑都要与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各知识领袖、文化精英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报纸的平台,搭建专家、名人和政府、企业、普通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推动专家的知识、技术、智慧进行产业转化,满足企业、农民的技术、知识需求。
二是加强智慧互动。通过开通新闻热线、官方微博,举办“智汇大讲堂”、“智汇讲座”,在版面上开设“智汇在线”栏目,策划“智汇进社区”、“智汇专家博士团下乡”、“智汇1+1”等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智慧互动。
三是进行社会舆情分析、经济舆情分析。新疆经济报的众多记者在日常新闻采访中,掌握了大量动态的社会舆情和经济舆情信息,对此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可以为党政部门、企业人士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四是强化文化内涵。今年来,新疆经济报除了继续加强传统的文化生活、思想文化、社会科学、大陆桥等版面之外,还通过周末特刊的全新平台,进一步加强文化报道,策划和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论坛、研讨、展会等活动,为文化产业的繁荣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如10月23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自治区实施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新疆经济报在推出消息、配发言论外,还专访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施生田,对政策的实施进行详细了解读;同时还推出两个整版的纵深报道,深入解析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全国文代会和作代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这一讲话在新疆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新疆经济报立即推出专题报道《深入到生活中去,真实反映这个时代》,约请哈萨克族作家黑达西?朱班尼西、克拉玛依市文联主席赵钧海、和田新玉歌舞团党支部书记王丽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体局局长吴文泉、新疆曲子剧团团长张世勇、精河县文联秘书长陈晓波等来自基层的文艺工作者畅谈对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认识和思考。
在打造“智汇”报纸的过程中,新疆经济报始终把加强文化报道作为报纸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进行了多方位、立体式的报道,为推动新疆文化产业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面对日益汹涌的数字化浪潮和传媒大变局,在新疆经济报未来的发展蓝图中,将继续探索新的传媒运行体制与机制,在优化结构的过程中进行新一轮资源整合与重构,汇聚各方智慧,通过再造流程、再造团队、再造产业链,迎接产业再造和升级,强势传播主流新闻,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新疆有中国55个民族定居》,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一日电,记者邢利宇,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9-22/1878121.shtml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1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