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张树庭(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监控源头,分类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简称IRI)2011上半年网络舆情报告显示: 微博成为舆情第二大源头和最重要舆论场 。根据IRI统计,微博已超过论坛,由去年的第三大舆情源头上升为第二大舆情源头,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热点事件,都会在微博得到有效传播,舆情在经过微博传播后,一般会发生变异、放大,微博引领舆论的特征日益明显。微博用户数量的增加、网民登录网站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舆论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相应地,微博意见领袖开始分享由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所把持的话语权,传统媒体报道日益受到网络舆论、特别是微博舆论的影响。
党报在对网络舆情源头监控的同时,还要发挥其新闻识别能力,对网络舆情做出正确判断,做到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对于良性事件,党报应当给予肯定,增强示范效应,如人民日报针对热点事件“‘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发表评论《“微博打拐”验证民众智慧理性》;对于中性事件,党报应当坚持正确导向,立足客观进行全方位分析,如人民日报针对“清华真维斯冠名教学楼风波”事件发表评论《舆论为何瞄准“真维斯楼”》;对于非良性事件,利用党报的公信力及深度报道能力,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如对“郭美美”等复杂事件应通过深入报道,借用事实来引导舆论。
二、把握回应时机,掌握话语主动权
现阶段,尽管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的代表已经开始对网络舆情作出回应,但是这种回应往往是发生在网络舆情的尾声阶段,并没有在网络舆情高发时期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更谈不上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因此,首先应该在网络舆情高发时期,发出党报的声音,做到积极引导,而不是被动回应;其次,党报应该适时回应,掌控议程设置主动权,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情;最后,应该利用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疏导新媒体所传达的疑惑和怨气 。
三、对复杂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控制谣言扩散
人民网2011年12月08日新闻报道:“受‘郭美美’事件影响 中国红会今年个人捐款大降”。在整个“郭美美”事件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等党媒普遍缺乏深入报道,未能适时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而民众对于真相越是迷离的事件的猎奇心越强,围观时间持续也会越长,其中发酵的谣言也会越多。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复杂事件进行深入报道,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通过消解谣言控制舆论。
四、加强网络互动,提升网络舆论影响力
IRI网络热点事件监测结果显示,在众多的热点事件中,人民网的网友评论量远远低于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而网友的评论量作为衡量一个网站互动性的重要指标,代表了该网站所发布消息在网友人群中的关注程度和影响程度。因此,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的网络版,应当通过提升新闻点击量及评论量来提升其在网络舆情中的影响力,从而扩宽引导网络舆情的途径,以达到有效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