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在现代传播中的历史方位

□杨明森(中国环境报社董事长兼总裁、高级编辑)

  作为一家专业的环境媒体,我们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环境新闻?或者说什么不是环境新闻?盘点2012年,有三起大的群体性事件,第一起是发生在四川什邡,第二起发生在江苏启东,第三起发生在浙江宁波的镇海,这三起事件的起因都是环境问题。但关于这三起事件的绝大部分的报道,特别是现场的照片,不是来自《中国环境报》,也不是来自任何一家中央媒体,而是来自网络、来自微博。作为中国唯一的一家官方环境报,我们当然非常关注这三起重大的环境事件,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紧急联系采访,每一小时整理一次最新的舆情,可是我们发现,这三起事件都有一个相似的发展脉络,即先是市民聚集,然后上街,之后警察与抗议者发生冲突,事情的走向不是离环境问题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现在回过头来客观地分析这三起事件,其实环境影响评价都没有问题。四川什邡的钼铜项目是地震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经过了从地方到国家层面的最严格的审查,环评公示期间也没有接到特别多的反对意见,但是在隆重的开工仪式第二天,这个项目就因群体性事件而被废止。启东造纸的废水排海项目,本来是为避免造纸废水直接排向长江,而是通过长距离的管道把废水排向大海的一项工程,应该说这是一项环保工程,但是引起了当地最强烈的反抗,市民上街游行、围堵市政府办公楼,强行扒了市委书记的外衣,最后项目彻底下马。第三起是前不久发生的宁波镇海PX项目,其实这个项目更是采用了业界公认的、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国外早就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在韩国,这种项目都是在居民区里,根本没有问题。这个项目投产后不仅可以创造丰厚的税收,还可以带动大量的就业,但是由于公众反对,永不再建。者三起事件反映出: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公众积怨很深;其次,环境问题只是一个突破口,背后隐含的是腐败问题、分配问题,司法不公问题等等造成的公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由此产生第一个问题——这些事件由环境问题引起,但是距离环境问题越来越远,这还是不是环境新闻?作为专业的环境媒体,我们确实曾经有过迷茫,但是最后我们依然确定这还是环境新闻。不过当时对有些问题确实徘徊过,比方说什邡的钼铜项目事件发生后,我们同时面临着来自环保部门的质疑和来自公众的指责。我当时对报社的编辑记者讲,现在说环境没有问题不合适,如果说环境有问题,说公众有问题也还早。同样地,对于启东事件,这个新闻确实是环境新闻,但是环境报不报,因为源头不在启东而在南京,从南京要排到长距离地排到海里去,而出口在启东,启动是受害者。这到底是不是环境新闻,环境媒体怎么说,环境记者怎么作为,确实是一个考验。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认为,这还是环境新闻,但是我们的报道重点不在动态,因为网络特别是微博在第一时间已经报道了这个过程,我们报纸的优势和责任是解读事件的成因和背景,后来我们就这三起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解读和报道,如《px项目为何能立足日韩?》,指出国内企业、政府不仅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硬件,更需要借鉴国外企业在安全意识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软件。这样的解读性报道得到了读者的回应。通过这几起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我们感到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环境问题越来越政治化、社会化。过去我们认为,环境新闻就是环境新闻,不能把环境新闻泛政治化,但现在看来,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政治化、社会化了,所以环境新闻必然越来越政治化、社会化。
  第二个问题即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是不是意味着环境新闻是不是写的越专业越好?现在很多环境的专业术语成为社会的热词,比如低碳、臭氧、二氧化硫、PM2.5等等。很多媒体也喜欢使用专业的环境术语,好像就不用专业名词就不时尚不入流,可是当我们用了很多术语、似乎报道得更专业更明白的时候,往往发现力不从心。最典型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名词——PM2.5,其实真正明白的人并不多,但是为什么都在讨论呢?其实大家关注它,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污染物,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象征物。在中国,PM2.5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个概念最先是公众提出来的,政府做了大量的回应工作,形成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非常良性的互动。对于PM2.5的专业解释,这不是新闻报道能够完成的事情,因为其实公众真正关心的不在于此,公众真正关心的是政府怎么看,怎么回应。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环境新闻?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热门的话题,是不是什么事情一旦沾上了生态文明的边儿就成了环境新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一体,作为宏观布局来要求、来设计,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思想。环境保护利好同样对环境新闻利好,未来的环境新闻报道,内容将更加丰富,形式将更加活跃。从最近一个月来媒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来看,数量在增加,而且形式很活泼,很好看,但同时我们发现,有些报道明显不属于环境新闻,比如某中央报纸一则环境报道说有一个贫困乡建设美丽乡村,想办法让村村都通了水泥路。这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但不是环境新闻,如果这也算环境新闻的话,那就是张冠李戴。环境新闻有它特殊的规定性,所以环境新闻不能泛化。如果什么东西沾上了生态文明的边,有了“环境”、“生态”字样,就说它是环境新闻的话,那么环境新闻就会最终失去自我,不再成其为一门专业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