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评 论 与 意 识 形 态
□米博华(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重器,是意识形态敏感神经。评论历来与时局和政治密切相关。思潮的形成、倾向的走势、时风的塑造、民情的变动,关乎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无不与各方面的评说有关。在很多时候,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力量。


(一)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是说,利益的调整往往呈现出多元多样的利益诉求,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关键”是说,改革发展,诸多事情要办,需要统筹兼顾。顾此失彼往往失调失序。一方面,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中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应该清醒看到,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少,换言之,发展带来的问题一定会更多。  
  解决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局部问题会演变成为全局性问题,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有时会发展成不可收拾的问题。因此,怎么看,有时会比如何办更为重要。
  办好自己的事情取决于自身努力,但随着中国崛起,我们又不可能不受到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斗争。
  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奇迹,也必然导致政治经济既有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的远邦近邻都希望从中国发展中获得一份红利,但各有心思、各有算盘、各有利益,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坦率地说,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从内心里讲,并非乐见中国崛起,今后数十年恐怕少不了对中国的干扰、遏制甚至阻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与我反复较量。
  一个西方研究机构考察了苏东剧变和西亚北非政权倾覆的历史情形后,得出一个结论:遏制中国这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仅仅“分化”和“西化”还不行,必须再加上“淡化”、“腐化”、“丑化”、“融化”。
  大家知道“分化”最常见的办法是扶持反对派或支持执政党的异己力量,从而拱倒美西不喜欢的政权。“西化”就是以西方政治伦理作为标准,占据道义制高点,动摇国民的信念,削弱执政党的力量,从而听命于西方。
  这种手段使美西屡屡得手,但对中国作用有限,所以就有了新“四化”。即:一、淡化,通过去政治化,用“普世价值”的说法代替我们应有的政治立场。二、腐化,利用腐败和丑闻的材料,借题发挥,使国民对国家丧失信心。三、丑化,编造没有根据的历史故事,污化党的历史,诋毁新中国历史,从根基上动摇执政党的合法性。四、融化,通过大规模推送反映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使人们在娱乐化、世俗化中失去自信。
  上述概括不一定准确,目的在于提醒大家,意识形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关键时期、重要时刻、危机关头,其重要性就会格外凸显。掉以轻心,丧失警惕,往往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二)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力,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应该是当前评论工作的基本遵循。立场要坚定,本领要高强,办法要巧妙,这三条很重要。
  这里结合评论工作实际谈点认识。
  一、评论工作是政治工作。新闻评论具有鲜明政治属性,正如报纸、电台、电视、网络是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媒体,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工作部门。新闻报道必须公正客观,但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中外媒体都是如此。比如2011年“占领纽约华尔街”,是美国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但美国主流媒体基本不予关注。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哪怕其规模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西方媒体也会推波助澜,弄的滔滔天下皆是。2013年10月“车撞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本是东突恐怖势力制造的一起事件,但许多西方媒体却公开动用宣传机器,指责中国的民族歧视,支持分裂势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评论的政治性应理直气壮地讲,不用回避。至少应该强调以下三点:一是必须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利的,我们就坚持;不利的甚至是危害的,就要反对。在这个问题上不容暧昧,不可“骑墙”。二是从政治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评论不是事务性工作,必须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苗头性、思潮性、倾向性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三是慎用话语权,把好度就是把好关。表扬,要留有余地;批评,要与人为善。评论的出发点应富有建设性,有助于改进和推进工作。
  二、必须为社会进步注入正能量。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变动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另一方面,转型也必然带来社会基本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系统的连锁反应,虽然其深度、广度、进度和时间长度因多种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地会给社会带来震动和变动。
  我们必须看到,改革、转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活力,催生的进步,但也必须看到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评论工作要有所作为,应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解读改革发展的政策,使人们对改革形成广泛共识,从而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二是逐步确立变革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
  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是:1、唤起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2、倡导社会公平正义。3、修补乃至重建社会诚信体系。4、清扫官场文化的污浊,发挥官员的公共道德示范作用。5、倡导良好的家庭美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6、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
  为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
  三、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评论写作是业务工作,评论工作者是以笔为生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但作为一个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仅仅把自己看成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有作为的、成熟的评论家应逐步完成从一般意义知识分子、文化人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里强调三点:一是那种仅仅为了提升发行量、收视率的过度商业化行为不值得提倡。评论的价值和意义归根到底要有助于国家进步发展。二是那种不顾事实、先入为主、强加于人的态度不值得提倡。评论固然要有独到见解,但固执己见是评论的大敌。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排斥,都不是评论家应有的职业素质。要遵从认识的规律、辩论的规则,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三是那种情绪化、偏执化的作法不值得提倡。要旗帜鲜明,但旗帜鲜明不是咄咄逼人;要嫉恶如仇,但嫉恶如仇不是挖苦谩骂。应有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态度,诚恳一些,淳朴一些,厚道一些。
  四、应推崇理性和辩证思维。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新闻事件,评论家作出快速反应是应该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轻率发言,妄加评论。过早地下结论是危险的,过于情绪化的表态效果不好。凡涉及政治问题,态度要认真;涉及道德问题,态度要严肃,不可戏说、调侃。
  一是要全面看,看全面。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够对论题有透彻的认识。二是要联系看,看联系。要悉心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相关影响,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三是要看变化,变化看。善于用变化的观点预见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势,这样才能有洞察力和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