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言论写得很长,但通观全篇,却仿佛觉得没说什么甚至什么也没有说。有的言论写得很短,但读之满眼生辉,启人心智。好的评论应该有一种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伟大的评论应该给人一种拨云见日的强烈感受。文体应该有明确的区分,读者也有不同的需求。人们读小说,偏重看人物、情节,读诗和散文,注重它的情绪和感觉,读新闻报道,看重事件和人物的新闻意义,而读言论时,首先是看观点、看见解。观点、见解是第一位的。观点新颖、见解深邃,即使修辞略显简陋、笔法略显稚嫩,仍是可观的作品。我认为,有时任务紧急,甚至不必过多留意修辞是否精致。只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就好。至于文字漂亮不漂亮,或可徐徐图之不必太过拘泥。从另一方面说,思想也是审美的对象。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切中要害的分析,丰满而扎实的论证,泛着智慧的光芒,也是极为动人心魄的。概言之,言论的优劣归根到底是观点的较量,是撰述者思想能力的较量。
见解和观点对读者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对习惯了得事物有新的洞见。第二,对头绪复杂的现象理出认识和分析的线索。第三,使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较大的矫正和调整。第四,甚至可以使人们的立场有大部分或根本性的改变。
新闻评论关乎世道人心、国计民生、社会进步,所以它的社会价值大于艺术价值,认识价值大于欣赏价值。邓小平的讲话和文章很朴素,很少比喻、形容之类的修饰,但其深刻性足以廓清一个时代、改变历史进程。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稳定压倒一切”,“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些观点,有拨乱反正的伟力。前者指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的基础,后者对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富有独创性的概括。这些观点全面提升了我们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水平。可谓:“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
在我看来,思想的能力是评论作者最重要的能力。人终究要走向暮年,但是只要思想的能力尚未退化,那么就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反之,一个人年富力强,思想能力枯萎了退化了,就很难有所作为。这对评论创作来说,尤为重要。有见解未必都善于表达,也未必能写成精彩的文章,但缺乏见解或见解浅薄、偏激,一定写不出精彩的文章。思想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能够在习焉不察的旧思维的范式中发现崭新的思想线索,能够在细微之处谛听时代的心音,能够在历史进程中做出富有远见的预测,能够在繁乱的声浪中表现出非凡的冷静,能够在欲决未决之际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深刻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应该也可以使人打开一个新的境界,视野为之一变,是非为之一新,由“顿悟”而“翻转”,达到思想认识上质的飞跃。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厚厚的云层、千钧的臂力是从哪里来的?有赖于长期积累。这不是短期学习就能速成的,也不是靠小聪明就可以应付的——虽然不能否定天分和学习的作用。思想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一、长期的不间断的理论建设。这是一个经常谈及却未必引起重视的话题。我只想说,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很难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更难对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作出判断;甚至连精确定义概念都很难。往往是就事论事或者胡乱抬杠,沦为无聊的诡辩。二、对现实生活尽可能保持最近的距离,以极大的热心和细心,观察和了解时代的变化。所谓“阳光之下无新事”,是片面、孤立的看法。事实上,今年的中国和去年的中国就有很大的不同。客观形势不同,社会热点不同,主要矛盾不同,人们的心态也不同。只有了解这种不同,研究这种不同,才能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也才能切中时弊,搔在痒处。三、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多方面汲取知识和信息。对评论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的是要通过笔耕来磨砺思想。创作本身就包含着学习和积累。写作常常是激活思想最有效的催化剂。新颖和独到的观点和见解正是长时间思想劳动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