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出一个问题
□杨明森(中国环境报社社长、高级编辑)
一张报纸应当追求独立的精神品质,这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自己的办报理念,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风格就出现了。形成鲜明风格,是归于成熟的表现。
中国环境报在2007年年底提出打造中国环境报鲜明风格的目标,连续几年开展了风格建设活动。我们追求的风格就是一个字:问。
问,是记者的天职。我们把问作为风格,是强调新闻本来意义的回归,并且把记者的天职放大为报纸的集体责任。
我们强调的问,包括提问、追问和反问。提问,是问读者最想知道什么,从读者的角度看问题,哪些新闻内容读者感兴趣,哪些不感兴趣,从而决定取舍。追问,是问事实真相是什么,这个真相又意味着什么。反问,是问我们自己,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或者说,我们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一、把“问”作为风格,增强针对性
把问作为风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注意到这样三种倾向。一是记者不愿意提问,采访对象说什么是什么,或者浮光掠影,凭印象写新闻。所以有很多新闻不准确或者表现偏激,而更多的新闻则是浮浅和人云亦云。新闻不能是采访对象说什么就是什么,事实必须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报道,就是记者要了解事实真相,要深入思考判断。在采访过程中,中国环境报的记者不仅要专注地听,认真了解事实,而且要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特别善于提问。二是不会提问。很多名主持人主持的节目,采访对象的回答和主持人的提问同样精彩,或者正是因为主持人的精彩提问才引发了采访对象的精彩回答。但很多记者问不到地方,有的喋喋不休却不得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连采访对象都觉得尴尬。第三个通病是媒体和编辑不肯提问。编辑不问事实是否准确,不问思想是否深刻,只做一些文字的修修改改。作者的稿件对编辑来说,还只是原料,必须重新加工才行。即使一字不动,那应当是经过认真判断,确认不用修改的。不问,不仅是记者的失职,也是编辑的失职。我们强调问是媒体的风格,是采访和编辑的风格,不只是一个记者和编辑个体的事情,是整个报纸整体的追求。中国环境报要成为一张善于提问的报纸。
二、把“问”作为风格,以批判作为行为哲学
把“问”作为中国环境报的风格,我们的行为哲学是批评。即明辨是非,判断善恶。我们要在继续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增强批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也是正面报道。中国的环境形势如此严峻,需要媒体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深刻批评。环保工作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环境媒体,批评是我们的重大责任。批评报道,不仅要对事实进行真实报道,同时要有我们自己的声音,要有自己的评论。现在的纸媒体,几乎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言论。主打言论就是树立风格,打出旗子。中国的环境保护,正是出思想、出观点的时代。什么时候人们讨论问题经常引用中国环境报的观点,我们就成功了。
三、把“问”作为风格,以质疑作为方法论
把“问”作为中国环境报的风格,我们的方法论是质疑。判断真伪,把握虚实。批评报道的前提是质疑,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地方的很多同志指出,现在关于环保的一些数字不准确,企业和地方政府为我所用,经常在数字上做文章。我们要善于判断真伪,不能采访对象说什么就信什么。质疑作为重要的方法论,还要把握虚实。导语怎么写,标题怎么做,消息经过编辑后,是否突出了新闻性,是不是提炼了关键的新闻点?这就是把握虚实。新闻不能太长了,能短则短,能弃则弃。版面也有虚实,要善于运用版面语言表现虚实。
当然,质疑作为方法论,不是世界观。不能多疑,更不能怀疑一切,而需要一种理性的判断。质疑的目的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为了求证,为了肯定。
四、把“问”作为风格,以解读作为报道重点
把“问“作为中国环境报的风格,我们报道重点是解读。新中国的新闻宣传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的时代,崇尚英雄,报告文学非常精彩。八十年代初到上个世纪末,是信息的时代,强调信息量要大,消息要短。现在我们处在解读的时代。特别对于纸媒体来说,只有解读,新闻才能深刻。环境新闻往往只有数字,只是事件,我们要告诉读者这个新闻意味着什么。解读的高级形式是评论。环境新闻报道要有评论新闻的能力。今后纸媒体的竞争力,主要是看解读,看评论。
自从2007年底确定风格建设目标之后,我们把2008年确立为风格建设年。2009年又开展了风格培训年活动,风格建设继续加强。2010年则开展风格实践年活动 ,风格建设全面深化。
建设、培训、实践。回顾几年的风格建设历程,我们有三点体会。第一,对风格的认识是在认识中提高的。建设风格,没有人反对,但往往只是一个口号。至于什么是风格?更容易似是而非,不问还明白,一问反倒说不清了。所以,建设风格的共识只能在认识中形成,与其讨论是什么,不如先明确为什么。开展风格建设两年多来,报社先后举办了七次论坛,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第二,建设风格的能力是要靠能力来积累的。没有基本的素质和基本的氛围,建设风格就无从谈起,从零到一很难,一加一可能就比二大了。为了全面提高采编队伍素质,报社选派了十几位编辑记者参加新闻单位举办的业务培训,选派7位青年同志公费攻读硕士或者第二学位。采编部门每年开展一次基层大调研,编辑记者深入基层环保部门和企业调查研究,充实头脑,开阔视野。报社建立了内部导师制度, 7位具有高级新闻专业职称的资深采编人员担任导师,负责指导20名30岁以下的青年同志。
第三,风格建设的实践,只能用实践来带动。风格建设重在实践,贵在坚持,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的风格建设活动,在讨论阶段就已经进行实践了。各版面从提问式标题和问题式叙述方式开始,先易后难,探索风格建设的基本模式。风格建设没有止境,所以实践也没有终点。打造中国环境报的鲜明风格,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为了新闻的真实,请给出一个事实。
为了报道的生动,请给出一个故事。
为了我们的风格,请给出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