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院校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
□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俊杰在书面发言中认为:像我们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新闻院校,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
丁俊杰认为,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因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别于其他精神产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报道新的事实。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网络每日每时都要和大千世界纷至沓来的新信息、新事物打交道。接触“新”,判断“新”,观察“新”,反映“新”,进而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是新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又是它获得蓬勃生命力的源泉。所以,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家的创新精神,是搞好宣传报道的重要课题。从新闻院校走出去的是新闻工作者,既然创新对新闻工作者如此重要,那么提新闻院校应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也就是应有之义。
新闻院校怎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呢?
往大里说,任何高校都要从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三个方面培养创新文化,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而往小里说,新闻院校的新闻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以多维视角和多种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为这三种能力兼备的高校毕业生,是新闻业界最需要的;而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又是我们新闻教育培养的目标。
眼下,新闻业界、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是“媒体融合”。它既涉及我们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又涉及我们以多维视角和多种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更涉及我们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什么叫“媒体融合”?当今世界媒体一个大趋势是,报纸、刊物等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无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此相适应,传媒人在传播重大新闻时,要既能采写文字报道,又能采制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报道。
“媒体融合”里面有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可变者为不同的报道形式,不变者为思想深度、文字功底、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由此可知,以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为特色的中国传媒大学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即不论大家是为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培养人才,还是为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培养人才,都必须强调文字功底、思想深度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