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闻导向对国际旅游的影响

□刘海明(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副教授)

  当代社会,国际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旅游,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通过跨国界的旅游活动,一个国家的人文自然资源被其他国家的民众所认识,进而间接实现文化的跨国界传播。同时,国际旅游还增加了旅游资源所在国的经济收入,推动社会发展。正因为这个缘故,国际旅游业早已纳入各国政府的工作计划。然而,国际旅游受制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在非常时期,国家利益凸显,国际旅游业受此影响,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政府部门通常不会直接干预本国公民的出国旅游,往往由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间接传达国家的某种意志。要讨论新闻导向对国际旅游的影响,有必要了解旅游的认知问题。
  一、旅游的认知问题
  旅游是人类活动的表现形式。这种活动依赖于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且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之后,才有了为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出行。这就将外出旅游和外出谋生进行了区别。谋生的目的在于赚钱,旅游的目的在于对目的地的造访。
  认识旅游,需要了解旅游的动机。和处在自在状态的动物不同,人属于自为的生命体。自为,意味着人有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自为产生的行为,建立在自为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能力、个人的经济基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判断的基础上。
  外出旅游,是个人行为选择的结果。从旅游的动机看,旅游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超出了人最基本的需求内容,可以视作享受型的需求。这种享受通常包含三种类型:
  (1)观光-视觉享受。自然界的演化,造就了大批的自然风光。这些自然风光,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人的审美习惯,促使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的审美主体,进而避免产生审美疲劳。懂得审美的这个规律,就可以理解人为何喜欢到异地去。毕竟,自己生活地的景色再迷人,自然景色的美在当地居民眼里也会失去许多魅力。相反,对新奇事物的渴望,促使人去欣赏更多地方的景观。不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的旅游,满足旅游主体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视觉享受,成为其最原始的驱动力。
  (2)探微-精神享受。
  (3)消费-物质享受。
  目的地选择:自然风光景区;人文景区。
  目的地选择的舆论因素:口碑传播;新闻报道。
  (二)旅游与文化认同
  符号性认同则是对某一位置的认同,从那里我们被人观察,从那里我们注视自己,以便令我们更可爱一些,更值得去爱。
  文化认同
  如果文化传播要达到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的话,它就必须是跨越时间的,也是跨越空间的。一项知识必须被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代子孙内部化,变成他们自我的一部分,然后,它才会被人们真正地看做文化知识。此外,它被后代子孙内部化的可能性大小部分地显示出,它在多大的程度上,已经融入了同时代的文化之中,然后被赋予了最低限度的稳定性水平。我们因此可以把文化看做一种集体记忆,其时空范围是由其生物的和纯粹物理的载体的时空范围决定的。
  民族国家为了在其公民之间培养文化认同感,常常故意地在其边境创造这样的中断。因而,在一条国境线的两边,语言、法律、传统和制度惯例会不一样。
  “一切形式的暴力都是对身份的寻求。”“有文字文化的人是吸允宣传的傻瓜。”……你不可能把思想卖给他。 【第178页】
  国际旅游文化认同:心理认同,政治认同,生活方式认同
  二、新闻导向与意识形态
  在意大利学者卡尔·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即指导维持现存秩序的那些思想体系)。
  (一)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问题
  培根的幻象理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开端。
  意识形态的横向表达。
  “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需要借助党报)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削弱他们的支配感。 “意识形态”内含着一种洞悉,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其本身,也对其他方面遮掩了真实的社会状况,从而使机体无意识得到稳定。【第41页】
  斯洛文尼亚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注意到意识形态给公众带来的快感(jouissance)问题。这里所谓的“快感”,主体陷入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之中,而这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况虽然看似使主体感到痛苦,其实却是主体存在的依据或源头。在拉康理论中,快感分为三种:(1)男根快感(phallic jouissance)、剩余快感(jouissance of surplus)和大他者快感(jouissance of the other),指想象中的完全快感,它超越了所有的限制与规范,即无无剩余,也无不足。这当然是幻想的产物,但它能够煽起无限欲望。
  媒体报道追求的是客观、公正,按说是非意识形态的统治地带,为什么媒体又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因为媒体是舆论的集散地,是舆论传播的媒介。
  近日,关于日本声称要“购买”钓鱼岛的新闻报道,引发国民的强烈愤慨。中新网生活频道发现,在新浪网、腾讯网等微博平台的热点话题中,头条全是关于钓鱼岛问题的讨论,很多网友表示拒绝到日本旅游。网友“迎100”:不去日本旅游,改其他国。网友“温泉_一叶知秋_Tiger”:原计划本月旅游去冲绳,现已取消。网友“海20240714”:不购买日货!不去日本旅游!网友“JASONTANGR”:我们老百姓目前要做到二点,第一不去日本旅游。第二,不买日本原产地的产品

(二)新闻导向与拟态环境
追溯既往就可以看到,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拟态环境
在人们与其环境之间的拟态环境(pseudo一environment)的问题,由此又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降对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的探讨。在McCombs的著作中,经常使用李普曼创造的“脑中的图景”(pictures in the head)一词
我们对虚构和象征的首要关注【用思维给世界画像,想象的现实】,是忽略它们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价值,只把它们看作人类交流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任何社会,只要它的利益并非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并非狭小得使每个人都能对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那就必须依靠观念去应付那些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以把握的事件。(p9)
  (三)新闻导向的价值选择
  新闻价值与价值选择决定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
  培里著名的“兴趣说”:“现在可以承认,客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与兴趣的关系。”“价值可以定义为兴趣的函数。”“就现在的观点来说,价值最终必须被看作意愿或喜欢的函数。” 【新闻价值是媒体代表受众喜欢的函数】
  (基本)价值被定义为在人的选择和公共行为中一再显露出来的强烈偏好。它们被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置于很高的序位上。这一点可由其它偏好对它们的从属性来证明。这类价值的例子是自由、正义、安全和经济福利。【价值既然是偏好,怎么可以中立】 【第38页】
  价值也是舆论的产物。价值取决于意见,是意见的产物。
  三、新闻导向与国际旅游
  (一)国家利益决定如何报道新闻
  边沁对所有的诸如“共同体”,“公共利益”及与之相似的概念都持有明显的怀疑态度:共同体是一个虚构的机构,它由那些被认为仿佛是其成员的各个个人所组成。那么共同体的利益是什么呢?——是那些组成它的几个成员的利益的总和。 【第93页】
  2012年9月12日,国内许多媒体在头版刊登钓鱼岛问题中国绝不退让的报道。有的标题《日本别玩火》
  战争危险:安全
  政治:爱国
  自9月起,钓鱼岛事件持续发酵。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对记者说,日本旅游市场的预订在近期有所下降。同时,也不排除大量中国游客取消日本游的可能。专家建议,要高度关注钓鱼岛事件可能引发的旅游合同违约事件以及中国赴日游客的安全问题。加强中国公民的海外领事保护。
  为弘扬玛雅文化,今年底,墨西哥将启动两座以玛雅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还将在玛雅人传统聚集地尤卡坦州建立第一座玛雅民族大学,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研究玛雅文化。最近,玛雅文化旅游景点附近的酒店,被抢订一空。今年旅游高峰时期,人数大约有25000到30000人次。预计到2013年,人数将增长15%到20%左右。据墨西哥旅游部预计,因玛雅历结束而进行的相关活动将吸引52000000人次。增加玛雅文化旅游路线。
  10月21日14:38@凤凰卫视刘珊玲 美妹说,来自上海的1500名游客搭乘大型客轮“哥斯达维多利亚”号,经过韩国的济州岛20日已抵达熊本县九州岛地区的八代港,这是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抵达东瀛最大的一个中国“破冰”团,受到了当地官民们的热烈欢迎。
  昨天播报的新闻:钓鱼岛主权争议引发中日关系紧张,导致两国旅游业损失。1500名上海游客搭乘大型客轮抵达日本熊本县八代港,是近期赴日的最大中国旅游团(二)宣传性新闻对国际旅游的影响
客观化则依据人为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现实进行虚构。
  爱国
  含政治倾向的宣传与无政治倾向的宣传
  波斯曼所说的“意识形态偏向”就是对伊尼斯“传播的偏向”、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继承和发展。他说:“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 【第6页】
  以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为导火索,从9月中旬开始,中国的反日情绪一路飙升。受其影响,从原来的热门景点河口湖畔到东京的银座、京都的金阁寺、大阪的心斋桥,中国大陆游客的身影都消失了。在8月创下19.38万人次纪录的赴日中国人数在10月跌落到了7.1万人次。仅2个月时间就只剩下了三分之一。2011年,赴日中国大陆游客人数为104.4万人次,仅次于韩国游客。中国大陆游客2011年在日本消费的金额高达1964亿日元,平均每位游客花费约19万日元,根据日本观光厅“赴日外国人消费动向调查”数据,这在来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游客中名列第一。2012年,赴日中国大陆游客的增加势头曾一度逼近年200万人次,消费金额4000亿日元的水平。但现在,这些依赖中国大陆游客阔绰消费的企业的业绩开始受到了严重影响。
  中日岛争以来,两国媒体对于岛争给对方带来的损失轻重,时常都有一些相互矛盾的自慰报道,似乎都想利用舆论战鼓舞士气压倒对方。
  日本旅行社协会10月24日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说,根据对日本7家大型旅行社的调查,今年10-12月,日本人前往中国旅游的预约客,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70%。这一结果显示,因尖阁列岛(中国名:钓鱼岛)问题引起的日中紧张关系,已经令日本社会的"厌中"情绪加重。调查结果显示,7家旅行社的中国游的预约率,10月份比去年同月减少72.5,11月减少75.8%,12月份减少71.5%。另外,前往台湾和香港、澳门的日本游客也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四、结论
  新闻应坚持事实本位,避免绑架旅游。 去意识形态化。

  旅游者大多是带着先入之见,带着他人对有关国家的普遍评价和观念到国外旅游的;他们虽然能获得很多新的感受,但却在其先入之见的影响下来评价解释这些感受,而很少愿意改变以前所形成的观念。【马勒茨克(德),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斯蒂芬妮·麦克卢汉、戴维·斯坦斯编:《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意]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 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1页。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译者注。

《国人因钓鱼岛事件拒绝日本游 部分旅行社撤团》,中国新闻网,2012-09-12, http://www.takungpao.com/sy/2012-09/12/content_1090447.htm.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页。

Ralph Barton Perry,General Theory of Value its meaning And Basic Principles Construed In Terms Of Interest,p.12,13,17.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8页。

[法]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页。

[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例如,《黑龙江日报》下属的《生活报》。

周音:《中国民众开始取消日本游 抗议日本“购买”钓鱼岛》,中国新闻网,2012-09-11,http://news.sohu.com/20120911/n352881262.shtml.这个新闻引起不少搜狐网友的跟帖:愤怒的麻雀123[搜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网友] 9月14日 20:13写道:“谁买日货,谁去日本旅游我灭他全家!”南方一剑857335[搜狐陕西省咸阳市网友] 9月14日14:53写道:“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拒买日货,不去日本旅游。杜绝与日寇一切经济往来。不用国家动手 用这种方式看着日本企业一家家倒闭、日本人一个个失业,日本经济彻底崩溃坍塌!让日本人看到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凝聚力,惹中国人的后果。”轻描淡写80834 [搜狐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网友]9月11日18:49写道:“国家能直接出面干预赴日旅游就更好了。”bm3918[搜狐北京市网友]9月11日21:45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呀!在民族大义面前居然还想去日本旅游,鲁迅笔下的愚昧可悲的中国庶民。”

曹卿云、宋宸:《“末日”谣言引发玛雅旅游文化热》,CCTV《新闻30分》,2012-12-16播出。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中日关系趋冷中国游客减少 日本旅游业大受影响》,中国新闻网,2012-12-20,http://bj.people.com.cn/n/2012/1220/c14540-17895109.html.

《日本游客前往中国人数减7成》,日本新闻网,2012-10-24,http://www.ribenxinwen.com/html/f/201210/24-1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