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地市级党报赢得竞争发展的关键

□杨鸿敏(江西省九江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提要:新时期如何办好党报?这是广大报界同仁和读者瞩目的一个问题,本篇文章从“三个围绕”和“三个平衡点”就当前地市级党报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三个围绕”:围绕中心工作、围绕本土特点、围绕读者需求。“三个平衡点”:在“当好喉舌”与“反映呼声”上找到平衡点,在“宣传任务”与“主动发声”上找到平衡点,在“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上找到平衡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互联网及网络媒体迅速崛起的情况下,如何办好党报?这是广大报界同仁和读者瞩目的一个问题。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耳目喉舌”的地市级党报在新时期传媒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受到挑战和削弱,如何变革?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创新的办报思路不断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功能,有力地发挥舆论引导、促进工作的作用,近年来,《九江日报》对此作出了积极有益地探索。
  一、紧抓“三个围绕”,不断提升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1、围绕中心工作。围绕中心是党报的本质,当好“喉舌”是机关报性质决定的。“中心工作报道”历来就是党报的特色和“立身之本”,是党报的主流新闻。在党报的读者群中,绝大部分是各级干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党报要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使命,就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高品位、高格调的报道来吸引读者。
  突出强势引导。近两年来,九江日报社突出强势引导,坚持围绕一个主题、紧扣一个焦点、整合新闻信息资源进行高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形式手法丰富,主题性鲜明,对受众进行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如“强工兴城,奋起赶超”栏目,从2011年1月1日开始,《九江日报》以强势连续每周推出2组通讯和时评,重点报道全市11个县(市区)如何贯彻全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强工兴城”工作的举措和思路。紧随其后,陆续刊登市直各有关部门及县区强工兴城的想法和举措,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在一版就发稿逾200篇,营造出超乎寻常的强势新闻舆论场。
  突出典型引导。典型引路是围绕中心工作进行重大报道的有效方法,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抓典型、从大局出发找典型,力求报道深入、有启发性、呈现立体化。九江日报从2010年初起在报纸的一版倒头条位置设置《看变化》专栏,集中宣传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方面的中心工作,强力宣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反映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报纸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先后刊发了近40篇报道,如《城市管理进行时》、《拆违,为何这么难?》等。这些文章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入手,一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提出改进建议,随后报道政府的整治措施和成效,起到了较好的宣传和鼓劲作用。
  2、围绕本土特点。以大量的本土新闻参与报业的竞争是地市级党报的明智之举和优势所在。今天的地市党报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位置,但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或者说是一张“王牌”,这就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本土新闻。如何把本土新闻做得更好更有特色,以充分体现我们地方党报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不断改进。
  首先要改进会议报道,强化有效信息。由于长久以来宣传上的模式化,使地市党报上的这类内容缺乏可读性。要改变这种沉闷的面孔,就要从会议中挖掘读者最喜爱的有效信息,把会议最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让受众一看就能知道会议的基本精神和实质。因此,采编人员无论采访还是编辑都要坚决杜绝八股调,使新闻变得生动活泼,呼之欲出,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优化新闻构架,突出地方特色。以本土特色见长的地方报纸,如何抢占舆论宣传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媒体人要学会优化新闻构架,突出地方特色。本土新闻要求全,凡是对本地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都必报,要统吃,严防漏掉,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看家菜,我们的地方风味。同时,要对有较大新闻价值的事件要做到深入挖掘,不惜代价、不惜版面,力求做深做透,尽量采取组合、集束式、链条式的形式进行开发,直到“吃干榨尽”。
  2008年3月,庐山山南发生森林大火,这个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名山发生火灾牵动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心,也是全市乃至全国人民都关心的一件大事,作为地方报,我们以每天一版不少于两篇文字稿并配以图片,及时向全市人民报道火灾扑救情况和武警战士英勇扑火的感人事迹,一星期之内我们共发稿20余篇,图片13幅,尤其是对扑火英雄谭守文烈士的报道,我们连续刊发了三篇长篇通讯,写了谭守文本人的英雄事迹,战友眼中的谭守文和父母心中的儿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现了新一代武警战土的崇高而伟大的形象,中央各大报纷纷转载,在全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型。
  3、围绕读者需求。通常读者总喜欢以好看或不好看来衡量一张报纸的优劣,虽然不同层面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看法也不尽一致,但报纸可读性的问题,已成为媒体越来越关注的课题。由于地市党报不能像生活类报刊,一味追求生活化。因此,党报的可读性必须融进指导性,寻找到它们最佳的平衡点与结合点,使其成为权威性的组成部分,以体现出自身特有的品位和魅力。
  近年来,《九江日报》从报道内容着眼,从报道角度着手,着力改进会议报道、工作报道,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前不久,九江市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我们没有从会议的角度给予报道,而是通过其中减轻农民负担这一点,写了一则消息,使报道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效果很好,许多农民把报纸剪贴下来以备后用。自2009年以来,九江日报还以改版和适度扩版的形式,拓展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改进版面设置,通过报道策划等手段,使报纸在内容的组合上更具厚度,在形式的改进上更迎合读者的阅读快感。
  二、找准“三个平衡点”,不断树立党报的亲民形象。
  1、在“当好喉舌”与“反映呼声”上找到平衡点。党报的“喉舌”作用是由党报的性质所决定的,必须毫不犹豫的地发挥好,充分履行好我们的职责。但在当好“喉舌”的同时,也要反映群众的呼声,敢于为弱势群体说话,使党报既是“宣传工具”又不仅仅是“宣传工具”,着力改变党报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媒”形象。
  党报的权威性也来自人民群众,反映群众的呼声,为读者解惑释疑,也是党报的责任,也是其强化自身权威的重要一环。因此,创新强化党报的权威性,必须克服重上轻下的老观念,切实做好人民群众这篇文章。从2008年开始,《九江日报》在头版开设了《在一线》栏目,让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走进版面,反映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风貌,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同时,连续2年开设的《记者走基层》,就百姓关心的问题、碰到的难题解惑释疑,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达到了上下两头都满意的效果,党报的权威性和“喉舌”作用在看似不经意中也被强化了。
  2、在“宣传任务”与“主动发声”上找到平衡点。以本土特色见长的地方报纸,如何抢占舆论宣传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媒体人在做好宣传任务的同时学会主动发声。主动发声不是乱发声,要在弘扬主旋律的情况下发声,要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发声。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同时也是《九江日报》创刊60周年,群众关注,意义特殊。《九江日报》从9月26日始,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连续在六版开辟专题,刊登反映九江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果,声势大、效果好。很多读者把这7个专版作为珍品收藏起来。建党90周年期间,《九江日报》不仅做到报纸天天在内容上有反应,还主动承办了全市建党90周年图片展,通过一幅幅图片反映九江革命历程,图片展在广场展出后受到了各级领导及读者的一致好评。
  同时,我们还主动利用社论、评论员文章、时评等多种方式主动作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引领社会舆论,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与好评。
  3、在“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上找到平衡点。党报必须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方针,但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也是党报所必须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新闻聚焦热点,热点产生效应,这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但是党报的这种“聚集”,应该是站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重大事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聚集应该是站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进行的。
  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目的,刘云山同志曾经作过很精辟的论述,就是要针砭时弊,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增强团结,维护稳定。而不是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不顾,图一时之快,凭意气用事,把人整死整垮,这是增强舆论监督公信力的重要前提。《九江日报》在舆论监督方面正是秉承这些原则,这些年来积极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尊重。
  当前,如何办好地市级党报,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上述的一些做法和观点,只是我的一点肤浅认识和体会,还需要所有地市党报人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