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论报业全媒体发展□www.28365-365..com课题组
|
|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传播领域以固定化产业边界为特征的产业分工正在模糊甚至消失,全媒体的大潮正在书写新的媒体发展史。在不远的将来,媒体从业者可能像正在领风气之先者那样,在同一媒体机构的不同媒介平台上工作,或者在同一平台上同时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新闻采编工作。这种全媒体发展趋势将极大地改变新闻的传播和接受方式。也就是说,全媒体“较过去的媒体而言,它容量大,技术要求高,多采用现今最为先进和尖端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投入资金大,跨行业多,当然也以更深、更广的方式介入人们的生活”。 经过一个时段的“质疑”、“观望”,中国报业从整体上看,在奔向全媒体发展之路。 |
|
一、报业全媒体发展的必要性 |
|
(一)从报业自身发展情况看 从2005年开始,内地报业停下了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的脚步,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轨道。央视市场研究机构CTR针对2009年报业市场的各类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广告市场整体达到13.7%的增长率,而报业广告增长率仅为9.4%。同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相比2008年增长21.2%,达206.1亿元。此外,随着手机媒体、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杂志、数字音乐等各项服务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IP电视(网络电视)、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楼宇广告、移动电视、电梯广告等新媒体阵营迅速蹿红,参与瓜分报业的广告份额。在此情形下,加快数字化转型,试水全媒体战略,就成为报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报业自身发展,必然要求通过规模化生产获得更大利润空间,而这又必然推动报业走全媒体之路。因为在原有的单一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某一新闻信息产品通常只通过一次生产、一次传播实现价值补偿,从中获得的利润较少,有时甚至不能弥补新闻采制的成本。如果某一新闻信息产品能实现一次生产、多条渠道传播,那就可以在信息采制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变化之一——传播渠道过剩而内容短缺的 情况下是如此。试想,某一报团报系在采集、制作一条新闻后,可以在本报团报系内部的报纸、网站、手机报等多个渠道发布;这较之全媒体方阵形成之前,该条新闻只在本报团报系的纸质报上发表,同样的投入无疑会获得更多的产出,从而为本报团报系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二)从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看 2008年,美国调查机构“皮尤大众与传媒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称:“调查发现,有40%的受访者及出版商表示,他们通过网络阅读国内外新闻,而去年9月份时,这一数字仅为24%。网络上对于美国总统竞选的跟踪报道,可能带动了用户的增长。调查发现,将报纸作为主要新闻来源的受访者为35%”。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手机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都给受众提供了新的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这些渠道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新闻信息,也同时为受众提供了新的交流互动平台,扩展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服务领域和功能。 为适应受众接收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报业走全媒体之路,即:拓宽信息传播途径,或通过报网互动,或开发手机报,或与其他新媒体合作,以拓展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受众接收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这句话反过来说,即为第一章第二节所述:今天单一的媒介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重大事件发生后,受众往往需要综合多个媒体的报道,来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美国调查机构波恩特发布的《2007新闻媒体生存状况: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只通过互联网而不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新闻的受众实际上非常少,现在的媒体消费模式是大多数人倾向于规律性地使用四五种不同的媒体。“根据斯卡波拉夫关于‘整合报纸受众’的调查,《亚特兰大日报》印刷版和网络版读者中,只有10%的读者只读网络版,而同时读两种形式媒体的读者却占到了19%。《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的读者中,同时阅读两种媒体形式的读者分别占22%和21%”。在全媒体征途上跋涉的报业,正在追求的是:本报团报系能够集合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进而以不同的报道内容和侧重点,充分顺应当今受众所表现出的组合、交叉的媒体接触特点和需求。 (三)从更好地履行舆论引导职责看 当前,我国舆论环境出现诸多新变化: 其一,国内外舆论互联互通互动。 随着今日中国“从国际舞台边缘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其中不乏比较客观的报道,更不乏带有种种偏见的、甚至别有用心的报道。这类传播不仅影响西方受众,也通过种种渠道影响我国受众。比如,2008年拉萨“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明明是由境外恐怖主义组织操纵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却为什么在西藏、新疆受众尤其是当地藏族、维族受众中造成那么大的思想混乱,原因之一显然是来自国外媒体的杂音、噪音不断,严重干扰着国内媒体的舆论导向。 其二,公共领域众声喧哗,个人观点社会化。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个人观点要成为公共意见并为社会所关注,就必须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的力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经编辑把关,加之受到版面或时长的限制,传递出来的观点是相对较少的。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人既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又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帖子等形式,把自己的观点直接传播到公共领域,使公共领域充满了海量信息和纷繁复杂的意见。 其三,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放大器。 内地一方面报纸、广播、电视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另一方面网络广泛普及、网民数量剧增,于是,受众特别是所谓“草根阶层”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汇聚、传播各种各样意见,成为常态,网络舆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舆论场”。这既为受众特别是所谓“草根阶层”提供了实现其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平台之一,又给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必须看到,“国内外舆论互联互通互动”也罢,“公共领域众声喧哗,个人观点社会化”也罢,“互联网成了社会舆论放大器”也罢,都是建立在网络普及、网民海量基础上的。报纸特别是中共三级党委机关报若想适应我国舆论环境新变化,更好地履行舆论引导职责,就必须向互联网等新兴传播领域延伸;或者说,走全媒体之路,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四)从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看 2009年,我国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报纸在实施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走全媒体之路是必然选项。 (五)从与国际传媒集团竞争看 一方面,国际传媒集团大军压境,寻找一切机会试图进入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新闻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传媒业在积极探索参与国际竞争的途径与方法,寻求与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力。 在这场竞争中,国内已有若干报业集团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我国报刊在海外的影响力有限,主要集中在华人华侨圈子中,真正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并不多。 世界传媒巨子无不经历了从单一媒介到横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多个领域的过程,也正是通过某一集团内多种形式媒体的共同传播,使该集团的声音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放大,占领更为广阔的受众市场,影响力随之得以提升。相比之下,由于受相关政策影响,我国传媒集团很难也很少跨媒体或多媒体发展,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单一,“办刊的只能办刊,出书的只能出书,办网的只能办网,办报的不能办电视”,如此自缚手脚,自然很多时候无力与西方传媒巨子抗衡。2008年末,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种信息要通过多种传播方式、传播载体进行传播,这是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中国传媒要有世界地位,必须要形成三五个世界一流的传媒集团,能够跨地区跨媒体跨国发展。……现在跨国传媒集团多在几十个国家办报刊、办出版、办电视。一个集团办上千种报刊,当然能左右国际舆论。我们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由此可见,我国报业全媒体发展,是与国际传媒集团竞争的需要。 (六)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看 有资料显示:美国、欧盟和日本控制着全球90%的信息资源,西方五大通讯社在全世界发布的新闻量占到了96%,在全球300强新闻信息企业中,144家在美国,80家在欧洲,49家在日本。在媒体方面的垄断地位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即:它们通过强势媒体,不仅左右本国政治舆论,还对其他国家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特别是主导国际事件的话语权包括解释权。 眼下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每年公布的影响世界的一百本书、影响世界的一百种报纸、影响世界的一百条新闻、影响世界的一百首歌曲中,很少有中国的。或者说,中国的基本不能入围。正因为“‘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在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方面,中国的媒体任务特别艰巨,责任特别重大。 柳斌杰同志2010年在给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授课时说:“过去我们的广播、电视、报刊、图书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即使我们在欧洲建立电台、电视台也落不了地,因为这不被欧洲国家主流社会认可,最终其影响力还是限于海外华人圈。但是,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工具得以发展并广泛应用,形成了一个不受国界影响的互联互通的传播网络。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来扩大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他所说的“不受国界影响的互联互通的传播网络”,当然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传播网络。作为信息载体,“互联网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裂变式地瞬间传遍全球”。或者说,无国界、天然落地的特点,使互联网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界认为:“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传播形态,……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关键所在。”如果我国报业通过全媒体发展,建立一套立体的传播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无疑会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
|
二、现阶段我国报业全媒体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