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的统一

——浅谈《求是》杂志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的编辑思想

□闫永栋(www.28365-365..com办公室主任、博士)

 


一、处理当前问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大而言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世界各国联手寻求经济刺激方案,希腊债务危机使得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并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市场,利比亚一国的紧张局势引发国际油价、金价大涨。
中而言之,两名居住在深圳和上海的互不认识的16岁少年能够通过QQ在网上发起2005年4月中国部分地区的涉日游行。
小而言之,中国沿海地区一位普通农民工的就业和月薪,已经与大洋彼岸美国工人的就业和月薪产生了无可避免的纠结……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信息数字化,“地球村”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各国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日益加强。任何国家都难以与世隔绝地独自发展,任何国家的内部问题都有可能对他国造成影响。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图景。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都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看待国际形势的时候,要考虑国际形势对我们国内形势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处理国内问题的时候,也要考虑我们这样处理在国际上会造成什么反响,是不是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余地。”

 

二、新闻宣传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李长春同志在纪念《求是》暨《红旗》杂志创刊5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面临极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国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这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更新观念、活跃思维,另一方面也给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增加了难度,对党的理论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际看,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又为传播、学习、交流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同时,也对巩固党的思想理论宣传主阵地提出了新的课题,对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双向思维”考虑平衡,即:在评析国内问题时,考虑在国际上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是不是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在评析国际问题时,考虑会对国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是有利于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努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
三、《求是》杂志在编辑思想上追求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相统一


  直面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的现实,《求是》杂志在评析国内问题时,顾及其可能在国际社会引起的反应;在评析国际问题时,顾及其可能在国内产生的影响,以高质量的分析阐释,使受众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报道为例,简要分析《求是》杂志是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编辑思想上追求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相统一的。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重点关注
2008年11月,《求是》杂志在第22期的“求是笔谈”专栏发表一组文章,开始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重点关注。这组文章篇目如下: 表1 《求是》杂志2008年第22期“求是笔谈”专栏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宣传报道一览表

篇  名

作  者

中国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努力将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正确认识与妥善应对海外投资风险 张承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内容来看,上述三篇文章主要面向国内公众,重点解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国能否有效应对的问题,但有所分工,各有侧重。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重点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否像西方国家那样受到严重影响?此为当时国内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易纲的文章从当时中国金融业、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大量事实和数据指出,在金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很难避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要清醒地看到,不同国家因各自条件不同,所受冲击程度是不一样的,并非所有国家都会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动荡。中国整个金融体系是稳健安全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是有限的”。同时,文章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的传导渠道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晶则具体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方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承惠针对我国部分企业和机构在海外投资中蒙受损失的情况,指出我们在海外投资方面的不足,强调要“重新审视海外投资活动”,对应采取的措施作了充分说明,帮助读者打消畏惧心理,明确对海外投资的发展方向。这组文章以开阔的视野和翔实的材料,坦诚地向国内受众介绍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和应对危机的思路,对于统一思想、看清形势、鼓舞斗志起到积极作用。正如《求是》杂志配发的编者按所言,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经济减速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迅速传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冷静分析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有效应对,‘转危为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

  (二)结合受众关注的热点,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进行深入阐发
如2008年第23期刊发的三篇稿件: 表2 《求是》杂志2008年第23期深入阐发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篇目一览表

篇  名

作  者

如何正确判断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
转变银行发展方式  建设世界一流金融机构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
超越西方消费主义 张传开(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述三篇文章中既有政府官员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判断,又有金融机构的现身说法,还有理论研究者对西方消费主义的反思。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向世人证明,中国经济并未像某些国家那样受到致命的冲击,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安全的,引导人们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消费主义,提倡科学的消费观。

  (三)及时报道、深入解读中国政府的最新举措,积极回应国际社会
  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求是》杂志密切关注中国政府的最新举措,及时向外界报道和阐释,使国内受众了解中国政府推出的各种措施的意义,同时又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的期待。代表性篇目如下:
表3 《求是》杂志关于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宣传报道一览表

刊  期

篇  名

作  者

2008年第24期

在应对挑战中开拓科学发展新境界

景  平

2008年第24期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发挥“三个维护”作用

包克辛(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2009年第02期

在应对挑战中促进资本市场科学发展

尚福林(中国证监会主席)

2009年第02期

坚持扩大投资与调整结构并重

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2009年第06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制度保障

韩  笑

2009年第07期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就业

张晓涛 孙长学 罗丹

2009年第07期

在应对挑战中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

肖志恒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

2009年第07期

为返乡农民工开拓就业创业新天地

中共遂宁市委 遂宁市人民政府

2009年第08期

经济危机中文化产业的生机与转机

熊澄宇(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第09期

化挑战为机遇 推动科学跨越发展

张春贤(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9年第09期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加强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周宏(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2009年第11期

应对危机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郑新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9年第11期

变危为机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姜晓亭 (中共四川省乐山市委书记)

2009年第11期

在“冬天”里创造“春天”
——海尔集团以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

2009年第11期

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国际合作及协调

张伯里(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

2009年第11期

实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有机结合

傅自应(商务部副部长) 

2009年第12期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强调责任意识

张文雄
(中共湖南省衡阳市委书记)

2009年第14期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调优产业结构

赵世洪(中共廊坊市委书记)

2009年第14期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国家广电总局课题组

2009年第18期

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加快新时期文化建设步伐

文化部党组

2009年第20期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马  凯

2009年第24期

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研究”课题组

  上述文章,既有国务院各部门负责同志对金融危机的思考和应对危机的指导意见,又有业界专家对金融危机的理论思考,还有各地各部门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各项措施介绍和经验总结。这些文章的作者从多个层面向国内外受众展现了中国应对危机、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措施,既回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效地配合了国内的工作,又很好地承担起对外宣传的职责,使国外受众看到中国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成果,使之充分感受到中国政府正在切实履行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承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以宽广的视野关注有关国际问题
  除关注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政府的对策,《求是》杂志还以宽广的视野关注国际问题,认真探讨金融危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及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等课题,冷静地判断当时的形势,指出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对金融危机的走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其代表作品如下: 表4 《求是》杂志探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全球经济发展前景重要篇目一览表

刊  期

篇  名

作  者

2009年第02期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展望

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2009年第06期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欧盟经济

裘元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2009年第07期

全球紧急应对就业危机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

2009年第10期

从华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009年第17期

实现千年发展目  风险与机遇并存

彭  磊、谈世中

  对国内受众而言,上述文章拓展了视野,便于将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结合起来进行评判,深刻理解我国的相关措施,进一步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对国外受众来说,上述文章有助于他们加深了解中国对于金融危机和相关国际问题的见解,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对此类事务的判断。
  总体而言,《求是》杂志关于金融危机的系列稿件兼顾国内与国际,既高屋建瓴地阐明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又鲜明准确地解释我们的应对思路和具体措施,对这一看似远在天边却又触手可及的国际大事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国内外受众都能受到启迪,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真诚与务实态度,真正做到了统筹两个大局。


 张研农:《引领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对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发表重要讲话的时代背景的体会》,《 新闻战线 》杂志,2009年第1期,第4-7页。